►
本文1862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李阿姨今年58岁,患有高血压十多年。最近几个月,她总觉得胸口闷得慌,早上走几步路就喘不上气,有时甚至连晚上睡觉都觉得心慌。
起初她以为是天气热、血压不稳,没太在意。后来一次在超市晕倒,被紧急送往医院,检查结果显示:心肌缺血。
“医生,我是不是得心脏病了?”李阿姨焦急地问。
医生点头:“心肌缺血就是心脏供血不足,长期下去的确容易发展成严重的冠心病,甚至诱发心梗。”
她这才意识到,原来一直忽略的小症状,已经是身体在发出“求救信号”。
一、心肌缺血到底是怎么回事?心肌缺血,说白了就是心脏“饿了”。
心脏是一台永不停歇的“发动机”,需要源源不断的血液和氧气来维持跳动。而供血的“管道”就是冠状动脉。
一旦这些血管被动脉粥样硬化、血脂堵塞,供血减少,心肌得不到足够能量,就会出现缺血。这就像是发动机缺油了,运转自然就开始吃力。
临床上,心肌缺血常见于中老年人,尤其是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患者。很多人可能没有明显胸痛,但会觉得胸闷、心悸、乏力,甚至只是“走不动路”,往往被误以为是“体力差”或“年纪大”。
长期的心肌缺血,会让心脏功能越来越差,增加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风险,必须引起重视。
二、医生:吃这3种药,有效缓解心肌缺血“吃什么药最合适?”这是很多心肌缺血患者最关心的问题。
其实,心肌缺血并不是单靠一种药就能解决的,它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。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,合理搭配以下三类药物,帮助改善供血、保护心脏。
心肌缺血最怕的是什么?是血栓。一旦血管内形成血块,堵住了本就狭窄的血管,就可能诱发急性心梗。
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,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,防止血栓形成。
如果患者对阿司匹林不耐受,医生也可能选择氯吡格雷等替代药物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这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,不能随意停药或增减剂量,否则可能导致血管再次堵塞。
当冠状动脉变窄,血液供应不足时,扩张血管能迅速“解燃眉之急”。
硝酸甘油就是典型的代表。它能在短时间内扩张血管,缓解心绞痛。
不过,这类药物多为缓解症状的“应急药”,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动脉硬化。部分患者长期使用还可能出现耐药性,因此通常搭配其他药物共同使用。
医生还可能开具地尔硫卓、硝苯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,它们不仅能扩血管,还能降低心脏负担,是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常用药。
很多人不明白,心肌缺血和血脂有什么关系?
其实,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“坏胆固醇”(低密度脂蛋白)。它在血管壁堆积形成斑块,使血管变窄、变硬。
他汀类药物(如阿托伐他汀、瑞舒伐他汀)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,稳定甚至逆转斑块,延缓病情进展。
此外,他汀还有抗炎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,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心血管保护“基石”用药。
药物治疗只是第一步,要想真正控制心肌缺血,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关键。
控制“三高”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,是心肌缺血的“幕后推手”。控制它们,就等于从源头上减少血管损伤。
坚持用药、定期监测指标,不可松懈。
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、加速动脉硬化,是心肌缺血的“催化剂”。即便是“社交场合偶尔抽一根”,也会增加心血管风险。
酒精则会影响肝脏代谢、升高血压,同样要严格控制。
适度运动很多患者误以为心肌缺血不能运动,其实恰恰相反,科学锻炼可以增强心脏功能。
建议选择散步、太极、慢骑行等有氧运动,每次30分钟,每周至少5天。但运动强度要因人而异,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四、心肌缺血不可逆?关键在于早发现、早治疗不少人听到“心肌缺血”就慌了,以为是“心脏坏了”,其实大可不必。
心肌缺血并非不可逆,只要及时干预、规范治疗,不仅能减缓病情,还能有效预防心梗、猝死等严重后果。
关键在于:别等到胸口疼得厉害才去看病。
尤其是40岁以上、有“三高”家族史的人群,如果出现胸闷、气短、心慌等表现,一定要尽早做心电图、心脏彩超等检查。
心脏不会说话,但它会通过症状提醒你:它累了,需要你关心它。
参考资料:
[1]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. 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》[2] 《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》.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[3]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. 《心肌缺血的识别与治疗》. 健康科普讲堂
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!有你在,我们会更好!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心肌缺血吃啥药好(心肌缺血什么药最合适医生吃这3种药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