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活中,你是不是觉得皮肤上长个“小包”再正常不过了?有时被蚊子叮了一下会长包,有时磕了一下、碰了一下会长包,甚至皮肤过敏了也会鼓起个小包。但当你不经意间发现自己身上多了个肿块,是不是会各种恐慌,各种猜疑呢?
其实,摸到身体上有肿块,最有可能的就是4种常见的浅表肿块:脂肪瘤、淋巴结肿大、各种囊肿、皮肤癌。临床上,可从肿块的位置、大小、硬度、压痛、边界等方面去大致判断肿块的性质。
身体出现这些肿块别不当回事
当身体出现以下几种肿块时,千万别不当回事,应及时就诊。
1、乳房肿块。90%的乳房肿块为良性,但要注意,如果乳房的形状、大小、手感发生变化,乳头或乳房周围的皮肤出现了皱褶、凹陷、颜色变红、溢乳,或是单侧乳房感到疼痛或不适,应及时就医。
2、脖子上的肿块。多由皮脂腺囊肿引起,通常不会致癌。但喉结附近的肿块如果持续增大,且3周后仍不消退者,应及时去甲状腺专科门诊就医。
3、肛门肿块。痔疮最多见,但有时也可能由肠癌引起。如果伴有便秘、腹泻、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、昏睡、阵发性眩晕和肠道排空感异常等症状,一定要及时去肛肠科看医生。
4、腿上的肿块。如果腿部皮肤上的肿块伴有流血、疼痛、发痒或是长时间不愈合,很可能是皮肤癌的病症。
5、腹股沟的肿块。霍奇金氏淋巴瘤可导致腹股沟皮肤下出现无痛肿块,此外,还可出现夜间盗汗、发热、疲劳、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、皮肤发痒和出疹子等症状。
这些身体肿块千万别按摩
当我们发现身上有肿块时,不能胡乱按摩,也不能听之任之。45岁的秦女士,两个月前发现自己的左侧腋窝下有一个鸡蛋大的肿块,用手摸摸,不痛不痒。当时秦女士由于工作太忙,家里事儿也多,就没去医院检查。
但是这个“小鸡蛋”长在那儿总感觉碍事,于是秦女士每天只要有空,就会自己按摩一下。她认为按按、捏捏,或许这个肿块就会消退下去。但1个多月过去了,那个“小鸡蛋”不但没小,反而越来越大了,有小皮球那么大,于是她赶紧去医院就诊。
最后提醒大家,发现肿块后不要掉以轻心,也不要反复按摩、揉搓,以免反复刺激,促进其生长或引起肿物内部出血。
当发现身体肿块时,不要过分紧张,因为形成肿块的原因有很多,即使是肿瘤也有良恶之分。另外,发现肿块要积极就医,进一步明确诊断。
颈部肿块未必都是淋巴瘤
很多人在洗澡时摸到脖子上有包块,从而就各种担心:不会是淋巴瘤吧?
其实,脖子上出现肿块,未必都是淋巴瘤。颈部肿块有多种,包括:淋巴结肿大,肿大的甲状腺,或是来自于皮肤、皮下组织的肿块等。
一般而言,如果肿块局限在某一部位,很可能为颈部淋巴结肿大,其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非特异性淋巴结炎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炎症,如扁桃体炎、牙龈炎等,都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。急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特点为质地软,有压痛,表面平滑,无粘连,应用有效抗菌药物后会很快缩小或消失。慢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,但最终仍可缩小或消失。其次,淋巴结结核、肿瘤转移也可出现局部的淋巴结肿大。
在触摸淋巴结时需要注意,正常人浅表淋巴结很小,直径多在0.5厘米以内,表面光滑、柔软,与周围组织无粘连,亦无压痛。良性淋巴结包块质地偏软,周围光滑,可滑动,有炎症时会有疼痛感。但恶性淋巴结肿块质地偏硬,边界不清晰,表面不光滑,早期无疼痛只有压痛感,且呈单侧出现。
因此,平时可多触摸自己的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处,进行淋巴结自检。如果发现有不痛的、质地偏硬的、固定的、表面粗糙的淋巴结包块,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,并及时就医查明原因。
浑身长包,竟是脂肪瘤作怪
近年来,28岁的刘先生身上长了很多包块,不疼不痒的,家人说是脂肪瘤,所以也没当回事。前两天刘先生去体检,医生帮他检查完身体后,告诉他:“你身上的肿块可以移动,且大小不等,应该是多发性脂肪瘤,但这种多发的脂肪瘤一般不需要处理,较大的肿瘤可以进行手术切除。”
医生介绍,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,为正常脂肪样组织的瘤状物。它可生长于身体任何部位,好发于四肢和躯干。常表现为单个和多个皮下局限性肿块,质地柔软,触摸上去有一种水囊性的感觉。除非肿瘤体积较大影响活动,或因压迫神经引起疼痛,一般没有症状。脂肪瘤作为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,变化极其缓慢,但少数瘤体经过长年累月的生长可形成巨大肿块。
一般根据瘤体数目可分为孤立性脂肪瘤和多发性脂肪瘤两种,单个的称为孤立性脂肪瘤,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称为多发性脂肪瘤。多发性脂肪瘤多见于30-40岁的年轻男性,往往有家族遗传史,有的伴有部分肿块的疼痛,又称为“痛性脂肪瘤”。
可以选取体积较大或有症状的肿块切除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,而无需全部切除。脂肪瘤极少恶变,对身体没有大的危害。
因此,发现脂肪瘤不必太担心,就像医生告诉刘先生的那样,一般的脂肪瘤不必处理,只要定期检查即可。
摸到不痛不痒的肿块要重视
65岁的刘大爷,几年前无意间摸到右侧膝盖上有个凸起的小包块,不疼不痒的,当时医生检查后说是普通脂肪瘤,就做了个小手术切除了。可最近刘大爷在右侧膝盖上又摸到个小肿块,同样也是不痛不痒的,心想不会是脂肪瘤又复发了吧。于是,刘大爷赶紧去医院检查,检查的结果竟是“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”,幸好发现及时,医生说通过治疗还是可以康复的。
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之一,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软组织肉瘤。一般好发于四肢,尤其以下肢大腿部位居多。约90%以上的病变部位较深,约10%的病变发生在浅表部位。它的生长速度因人而异,有的生长速度相对缓慢,而有的则生长很快,在数周内便会迅速长大。
一般情况下,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人,但近年来在临床中发现,患病率出现年轻化趋势。到目前为止,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大多数肿瘤一样,发病原理仍没有十分明确。由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往往没有疼痛症状,很多患者即使摸到身上有肿块,也很少引起重视,从而导致病情延误。
因此,当摸到身上有肿块时,即使不痛不痒也要引起重视,尤其是摸起来肿块不活动时更应注意,这或许是恶性肿瘤的信号,应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留心孩子腹部“包块”,可能是疝气
“宝宝8个月了,不哭的时候没啥事,只要一哭就会在靠近下腹部的地方出现一个包块。”同事小周一大早来到单位,就和我们说起了她家宝宝的情况。小周说,最近在给孩子洗澡时,只要孩子一哭闹就会在大腿根部出现一个“凸起”,用手一摸一摁那凸起就不见了。听完小周的描述,我们分析,孩子很可能是得了疝气,让她赶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。医生为宝宝检查后,确诊为“小儿腹股沟斜疝”。
疝气是一种先天性疾病,就是老百姓俗称的“气蛋儿”,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。主要临床表现为幼儿出生后不久,在腹股沟部位出现可回复性肿块。然而很多家长对小儿疝气并不放在心上,认为疝气“进进出出”,无碍健康。孩子腹股沟或阴囊内出现肿块,只要用手轻轻一推,或者平躺一会儿就可以消失。
但是,并非所有的小儿疝气都是“哭之即来,推之即去”。6个月以内的患儿有自愈的可能,但如果患儿疝气反复发生嵌顿,脱入疝囊的小肠过多或时间过长,随着疝囊的颈部紧缩,使其不能回纳,就形成了嵌顿性疝。形象地说,疝气就好比是衣服上的破洞,发现破洞就应及时把它缝好,如果不及时修补,这个洞只会越来越大。
因此提醒家长,如果小孩哭闹时发现腹股沟的一侧鼓起“小包”,如大枣或核桃般大小,质地较软,而当孩子平卧或睡着时包块即可消失,但若孩子站立、哭闹、腹腔压力大时,包块又会再次出现,家长们就要当心了,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排查疝气的可能。
任何在皮肤表面和皮下可以看到或摸到的肿块,多是感染引起。也可见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局限性坚实团块,可吸收或破溃形成溃疡。但当出现一些特殊肿块时,需及时就诊。
文/青梅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(zhongguojiatingbao1)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喉结下面有核桃大个硬疙瘩(看完这篇文章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