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读《庄子》,看到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,突然想起朋友的问题:“你说,我们的思维和意识,到底是大脑里蹦出来的,还是有什么‘灵魂’在控制?” 这个问题像一根细针,挑开了人类最古老的困惑——我们如何成为“有思想的芦苇”?
从古希腊的“灵魂论”到现代脑科学,人类追问了两千多年。今天试着用最通俗的语言,拆解这个问题的科学、哲学与日常答案。
一、科学视角:思维和意识是大脑的“神经交响乐”现代神经科学用实证告诉我们:思维和意识不是“灵魂附体”,而是大脑神经元网络的集体舞。
1. 生理基础:神经元是“思维的砖块”大脑有860亿个神经元,每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连接,形成约100万亿个连接点。当你思考“今天吃什么”时:
视觉皮层调取冰箱食物的图像;海马体回忆上次吃的火锅;前额叶计算热量和预算;杏仁核评估“吃辣会不会胃疼”;最后扣带回“拍板”选麻辣烫。这些神经元的电信号(动作电位)和化学信号(神经递质,如多巴胺、血清素),在大脑里“跑马拉松”,最终汇集成你能感知的“念头”。思维的本质,是神经元的协同放电。
2. 意识的“涌现”:1+1>2的奇迹单个神经元只会“放电”,但千万神经元连接成网络,会产生“涌现现象”——就像水分子聚成波浪,波浪不是单个水分子,却有独立属性。
科学家发现,意识可能与“皮层-丘脑网络”有关:丘脑像“中继站”,把感官信息传给皮层,皮层再整合信息,最终形成“主观体验”(比如“看到红色”的“红”,不是光的波长,是你大脑的解读)。实验佐证:当你失去意识(比如深度睡眠或麻醉),这些脑区的协同活动会消失;意识恢复时,协同活动重新启动。3. 经验与环境:思维的“编程师”大脑不是“白板”,但也不是“预制程序”。思维和意识会被经验“雕刻”:
婴儿出生时,神经元连接稀疏;通过看、听、摸,突触不断强化(比如总被妈妈抱,大脑会强化“温暖=安全”的连接)。语言、文化、教育像“模具”,塑造思维的路径(比如东方文化更强调“集体”,西方更强调“个体”,本质是成长环境的差异)。二、哲学视角:一场“身心之争”的千年辩论科学解释了“如何运作”,但哲学追问“本质为何”。围绕思维和意识的来源,人类吵了两千年:
1. 唯物主义:意识是“物质的分泌物”马克思说:“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,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。” 简单说:
思维是大脑的功能,像“胆汁是肝脏分泌的”;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,就像镜子照出风景——风景不存在于镜子,但镜子能呈现它。2. 二元论:灵魂是“独立住户”笛卡尔提出“身心二元论”:“我思故我在”——我能怀疑身体,但不能怀疑“我在怀疑”这个行为,所以“思维”(灵魂)和“身体”是两种独立实体。
类比:身体像“电脑硬件”,思维像“运行的程序”,程序可能独立于硬件存在(比如上传意识到虚拟世界)。但现代科学反驳:没有证据表明存在“非物质的灵魂”;脑损伤会直接改变意识(比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遗忘自我)。3. 泛心论:意识是“宇宙的基本属性”部分哲学家(如大卫·查尔莫斯)认为:意识不是大脑的产物,而是物质的基本特性——就像电子有电荷,石头有质量,所有物质都有“原意识”,复杂系统(如大脑)只是把这种“原意识”整合成了高级意识。
这解释了为什么动物(甚至植物)也有简单意识;但也像“玄学”,缺乏实证支持。三、日常视角:思维和意识是“你与世界的对话”抛开术语,回到生活:你的思维和意识,藏着你的过去、现在和可能的未来。
它是“记忆的剪辑师”:你总想起童年的夏天,不是因为那时的阳光特别暖,是大脑把“蝉鸣+西瓜+外婆的蒲扇”剪辑成了“幸福的符号”。它是“需求的翻译官”:你觉得“工作没意义”,可能不是工作本身无聊,是大脑在喊“我需要被认可”“我渴望成长”。它是“未来的预演者”:你纠结“要不要辞职”,大脑在模拟“辞职后的经济压力”“新工作的挑战”“自由的感觉”——这些“想象”塑造了你的选择。最后想说:答案在“追问”里,更在“体验”中科学还在探索,哲学仍在辩论,但对我们而言:
思维和意识从何而来?它是大脑的生理活动,是经验的雕刻,是文化的烙印,更是“你”与世界互动的痕迹。更重要的是:你如何使用它——是被偏见绑架,还是用逻辑校准?是被情绪淹没,还是用觉察梳理?就像《西部世界》里的台词:“意识不是魔法,是复杂的计算。” 但计算再复杂,最终指向的,是我们对“我是谁”的永恒好奇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不是腿抽,而是感觉脑子像是短时间内失去意(人的思维和意识从何而来一场跨越千年的灵魂追问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