►
本文1866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
“谁能想到,我肚子总觉得涨,竟然是卵巢癌。”52岁的王阿姨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卵巢肿块,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卵巢癌。医生告诉她,像她这样的患者中,有超过80%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。而早期卵巢癌的治愈率可以接近90%,一旦拖到晚期,生存率会大打折扣。
王阿姨后悔不已:“早知道就早点查查了,哪怕多听医生一句话,现在也不用这么折腾。”
卵巢癌被称为“妇科肿瘤里的隐形杀手”,因为它来得太隐蔽,等到症状明显时,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尤其是40岁以后的女性,更要学会识别身体发出的“暗号”,做到早发现、早干预。
一、卵巢癌为何难以“早发现”?这几点要知道不同于乳腺癌、宫颈癌,卵巢癌缺乏明显早期症状,而卵巢本身位于盆腔深部,肿瘤早期增长时不容易被察觉。
很多患者前期只是觉得腹胀、食欲差、腰酸背痛,容易误以为是胃肠问题或更年期反应,直到症状严重才就医,结果一查就是癌症晚期。
根据《中国卵巢癌诊疗指南(2022年版)》,我国卵巢癌的早期发现率不超过20%,而晚期五年生存率仅为约30%,远低于乳腺癌等其他妇科肿瘤。
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专家指出:卵巢癌的“沉默期”极长,但并非毫无征兆,如果能提高警惕,是有可能提前识别异常的。
如果你年过40,尤其有过卵巢囊肿、子宫肌瘤或家族肿瘤史,更要注意以下表现:
腹胀感长期存在:不是吃多了撑,而是一种持续性、莫名其妙的“鼓胀”,甚至裤腰会变紧。
消化不良、饭量变小:即使吃得不多,也感觉胃不舒服,这可能是腹腔内肿瘤影响胃肠功能。
尿频或便秘:肿瘤压迫膀胱或肠道后,排尿排便变得不顺畅。
体重下降:不是控制饮食或锻炼的结果,而是身体莫名消瘦。
下腹部隐痛或坠胀感:长期反复,位置固定,需引起重视。
这些症状看似“鸡毛蒜皮”,却可能是卵巢癌早期“敲门砖”。持续超过两周,就应当及时就医检查。
三、查得早,就能“救回一命”——卵巢癌筛查怎么做?虽然卵巢癌难早期发现,但并不意味着无计可施。定期妇科检查是关键,尤其是进入中年及更年期阶段的女性。
医生推荐的筛查方式包括:
妇科B超检查:可观察卵巢有无肿块或囊性改变,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检查方式。
血清CA125检测:CA125是卵巢癌的常用肿瘤标志物,虽不具备“专一性”,但与B超联合使用,筛查效果更优。
经阴道彩超:比腹部超声更清晰,能更早发现卵巢的微小病变。
如果你有以下高危因素,更应每半年检查一次:
年龄超过45岁
有乳腺癌、卵巢癌家族史
本人有多囊卵巢、子宫内膜异位等病史
长期接触激素类药物
四、为何“年轻时良性,老了却恶变”?卵巢囊肿不是小事很多女性年轻时查出卵巢囊肿,医生常说“观察一下,不用处理”,但进入更年期后,这些囊肿有可能发生恶变。特别是绝经后仍持续存在、快速变大的卵巢囊肿,很可能不是良性病变。
专家提醒:“良性囊肿”不是终身免疫牌,尤其在50岁以后,再次出现囊肿或原有囊肿增大,应高度警惕。
人民医院妇科肿瘤中心指出,超过5厘米的囊性肿块,即使没有症状,也建议手术评估,避免晚期诊断。
五、卵巢癌并非无法防控,关键是这几步虽然卵巢癌病因尚不完全明确,但已有研究指出,以下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风险:
控制体重:肥胖与卵巢癌风险增加有关,BMI保持正常范围有助于预防。
规律锻炼:适度运动可改善内分泌系统,增强免疫力。
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:特别是绝经后女性,激素替代治疗需严格遵医嘱。
生育与哺乳:研究发现,有完整妊娠史和哺乳史的女性,卵巢癌风险会有所下降。
口服避孕药:有研究显示,长期规律服用避孕药的女性,卵巢癌风险可下降30%~50%。
此外,若家族中有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,可考虑做基因检测与预防性手术,这在高危人群中已被国内外指南所推荐。
六、别再做“沉默的观望者”,主动筛查才是关键卵巢癌之所以可怕,不是因为无法治疗,而是发现得太晚。就像乳腺癌靠乳腺钼靶、宫颈癌靠HPV筛查一样,卵巢癌靠的是主动体检。别等到疼痛难忍、腹水明显才后悔莫及——那时不仅治疗难,生活质量也会大幅下降。40岁以后,每年至少做一次妇科检查,才是真正的“为自己负责”。
参考资料:
[1] 《中国卵巢癌诊疗指南(2022年版)》,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[2]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专家访谈,央视《健康之路》栏目[3] 国家癌症中心:2023年中国女性癌症发病与生存率统计报告[4] 《BRCA基因突变与卵巢癌风险管理中国专家共识(2021年版)》
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!有你在,我们会更好!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卵巢癌三期算是晚期吗(80卵巢癌确诊时是中晚期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