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疾病,当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,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,产生大量毒素,就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,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,甚至危及生命。了解败血症的成因,对于预防和及时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感染因素
感染是引发败血症最主要的原因,多种病原体都可能成为致病源头。
细菌是导致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体,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链球菌等,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、肺炎克雷伯菌等较为多见。这些细菌可通过皮肤黏膜破损处侵入人体,比如皮肤外伤、烧伤、手术切口等。当皮肤出现伤口时,若未及时清洁消毒,细菌就会趁机进入血液循环,进而引发感染。
真菌也可能引起败血症,随着广谱抗生素、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,以及导管介入等医疗操作的增多,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,常见的真菌有白色念珠菌、曲霉菌等。真菌多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趁虚而入,比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体内菌群失调,真菌大量繁殖并进入血液。
此外,少数情况下,病毒、支原体、衣原体等病原体也可能导致败血症,但相对细菌和真菌而言较为少见。
二、基础疾病因素
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,患败血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。
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、慢性肾病、肝硬化、恶性肿瘤等,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,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。以糖尿病为例,患者血糖水平长期偏高,会影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,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,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也会受到影响,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,进而引发败血症。
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类风湿关节炎等,患者本身免疫系统存在异常,加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,会进一步抑制免疫功能,增加感染和败血症的发生几率。
三、医疗操作因素
一些医疗操作如果处理不当,也可能导致败血症的发生。
侵入性操作是常见的诱因,比如静脉导管、导尿管、气管插管等。这些操作会破坏皮肤和黏膜的天然屏障,为病原体进入血液提供通道。如果导管消毒不严格、留置时间过长,就可能滋生细菌,引发导管相关bloodstream感染,进而发展为败血症。
手术也是一个风险因素,尤其是大型手术,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有细菌污染,术后伤口感染若未得到有效控制,细菌可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。此外,器官移植手术中,患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,这也会增加感染和败血症的风险。
四、免疫功能低下因素
免疫功能低下是败血症发生的重要诱因。
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,免疫功能不完善,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,容易受到感染而引发败血症。早产儿、低体重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,风险更高。
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,免疫器官逐渐衰退,免疫细胞功能下降,皮肤和黏膜的防御能力也减弱,感染后容易发展为败血症。
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、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人群,免疫功能会受到抑制,机体无法有效清除侵入的病原体,从而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病风险。
五、其他因素
除了上述因素,还有一些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败血症。
皮肤黏膜的慢性溃疡,如压疮、下肢溃疡等,长期不愈合会成为病原体滋生的温床,细菌可不断侵入血液循环,引发败血症。
严重的创伤,如大面积烧伤、骨折等,会导致机体组织大量损伤,免疫功能暂时下降,同时伤口容易受到污染,病原体大量繁殖并进入血液,进而导致败血症。
败血症的成因复杂多样,感染是主要源头,基础疾病、医疗操作、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。了解这些成因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,比如注意个人卫生、及时处理伤口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、规范医疗操作等,从而降低败血症的发生几率。一旦出现疑似败血症的症状,如高热、寒战、皮疹、休克等,应及时就医,尽早诊断和治疗,以提高治愈率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败血病是什么引起的(想远离败血症先弄明白它是怎么引起的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