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后激活止抽开关,错过再等一年!
其实很多家长不知道:孩子抽动反复不好,关键不在 “控”,而在 “调”!
《黄帝内经》早有说法:“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”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”。
小儿抽动多与 “肝风内动”“脾虚生湿” 有关——肝主疏泄,若肝气郁结、肝火偏旺,易生 “肝风”,风动则筋脉不宁(比如眨眼、耸肩);
脾主运化,若脾胃虚弱、湿浊内生,聚而成痰,痰浊阻滞经络,又会加重抽动(比如清嗓、喉中异响)。
就像之前看的一个9岁孩子,妈妈说他夏天总爱吃冰西瓜、喝冰奶茶,还天天抱着平板看动画,看似解暑、放松,实则伤了脾阳、引动肝火:
冰饮困住脾胃,湿浊排不出去,孩子总说 “肚子胀”;屏幕强光刺激眼睛,肝火上炎,眨眼、咧嘴越来越频繁。
想让抽动稳住,关键在于:平肝风、清湿浊!
尤其立秋后,天气转凉,正是调理肝脾、平息内风的黄金窗口期,抓住这个时机,比盲目用药更省心。
这里就给家长推荐两种当令好食材,简单易做,孩子也爱吃:
①丝瓜—平肝息风、清利湿热的“小能手”
很多家长觉得丝瓜普通,却不知道它是立秋后调抽动的 “宝藏食材”。
中医认为,丝瓜性凉,归肝、肺、胃经,能清热化痰、凉血解毒,尤其适合抽动伴有 “肝火+湿热”的孩子——比如频繁眨眼、眼睛发红,或清嗓、喉中有痰,同时还爱发脾气、大便偏干。
孩子抽动多是 “肝风夹湿”,丝瓜既能清肝火、息内风,又能化湿浊、通经络,就像给身体 “降降温、通通路”,让烦躁的肝气稳下来,黏腻的湿浊排出去。
推荐吃法:丝瓜炒虾仁
取新鲜丝瓜200克(去皮切条,嫩丝瓜可带皮,清热力更强),鲜虾仁50克(焯水去腥),生姜1片(中和丝瓜凉性,护脾阳)。
热锅少油,先炒香姜片,再放虾仁翻炒至变色,最后加丝瓜炒软,放少许盐调味即可。
如果孩子清嗓、痰多明显,煮丝瓜汤时加3克川贝母(磨成粉),化痰效果更好;若孩子容易腹胀,加 1 小段葱白,理气又开胃。
上周有个妈妈反馈,孩子吃了一周丝瓜炒虾仁,眨眼频率从每天几十次降到十几次,也不怎么发脾气了,吃饭比之前香。
② 莲子—健脾安神、固涩精气的“稳心石”
老话讲 “秋吃莲子,安神又健脾”,莲子对抽动孩子太友好了!
中医里,莲子性平,归脾、肾、心经,能补脾止泻、益肾固涩、养心安神,尤其适合“脾虚 + 心神不宁” 的抽动孩子——比如抽动动作偏缓(像轻微耸肩、歪头),同时胃口差、大便稀溏,还爱哭闹、睡眠不踏实。
孩子脾虚则气血不足,心神失养,肝气更容易乱;莲子既能补脾胃、生气血,又能养心神、稳情绪,让脾胃这个 “后天粮仓” 满起来,心神这个 “指挥官” 定下来,抽动自然少发作。
推荐吃法:莲子百合小米粥
取干莲子10克(提前泡软,去芯,避免味苦),鲜百合15克(撕瓣洗净),小米50克。
将所有材料放入砂锅,加足量水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,至粥浓稠即可,可放少许冰糖调味(别多放,避免伤脾)。
如果孩子抽动伴有盗汗、手足心热(阴虚表现),加5克枸杞;若孩子容易积食,加2克炒麦芽,消食又健脾。
有个奶奶说,孙子之前总在睡前耸肩、蹬腿,睡不安稳,喝了半个月莲子百合粥,现在能一觉睡到天亮,半夜抽动基本不犯了。
这两种食材能帮孩子调肝脾、稳抽动,但家长一定要记牢:食疗不能替代正规治疗!
孩子抽动的根源是 “脏腑失调”,比如肝风内动、脾虚湿困,或肾阴亏虚,不同证型调理方向不同,盲目吃反而可能适得其反——比如体质偏寒、大便稀溏的孩子,丝瓜吃多了会加重脾虚;容易上火、便秘的孩子,莲子吃多了可能更燥。
就像之前接诊的一个7岁男孩,家长见孩子频繁清嗓、眨眼,听说丝瓜能 “止抽”,天天给孩子喝丝瓜汤,结果孩子喝了一周就开始拉肚子,抽动没好还添了新毛病。
辨证后发现,孩子是 “脾虚肝旺”,不是单纯的 “肝火湿热”,得先健脾再平肝,于是在方子(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白芍、天麻)基础上,让家长把丝瓜汤换成莲子山药粥,配合推拿(清肝经、补脾经),两周后孩子拉肚子好了,清嗓次数也少了。
想让孩子抽动稳住,打好 “组合拳”:
避刺激:立秋后别让孩子再吃冰饮、油炸食品(比如炸鸡、薯片),这些会加重脾湿、助肝火;少看手机、电视,屏幕强光会刺激眼睛,引动肝风。
调情绪:别当众纠正孩子的抽动动作,比如孩子耸肩时,别喊 “别耸肩”,可以假装没看见,等他放松时轻轻揉一揉肩井穴,减少孩子的紧张感。
适运动:每天带孩子去公园散步20分钟,或做简单的拉伸动作,既能疏肝理气,又能增强脾胃功能,比闷在家里强。
#中医##中医养生##你相信中医吗##中医儿科##抽动症#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小女孩最近总是不停抽动屁股和蹬腿(孩子抽动总反复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