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叔今年58岁,和往常一样到社区医院看病。最近几个月,他经常低烧、盗汗、全身乏力,体重却一直下降。起初他以为是身体太累,但一连串的检查下来,医生很快发现了问题:他被确诊为艾滋病(HIV感染)晚期。在刘叔得知自己患病的那一刻,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恐惧死亡,而是满心疑惑:“艾滋病并不像电视剧里那么直观,总会有个什么‘并发症’把人拖垮,到底最后都是怎么走到那一步?”
医生只叹了口气,轻声解释:“大多数病人,撑不过去的不是‘艾滋病本身’,而是那些你根本没有准备好的‘并发症’。你知道,有些甚至看起来和普通感冒一样。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难道“艾滋病=判死刑”仅仅只是因为病毒本身?还是另有玄机,牵动着这场看不见的凶险“接力赛”?别急,答案里藏着不少被忽视的健康信号。
很多人谈“艾”色变,总以为感染HIV后就宣判了“死刑”。其实,真正压垮人的不是病毒本身,而是长期免疫力低下带来的多种并发症。正常情况下,人体免疫系统像是“防火墙”,抵御各种细菌、病毒入侵。而HIV专门攻击、破坏人体的CD4+T淋巴细胞,让免疫力“溃不成军”。据《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》显示,未经治疗的艾滋病患者,感染后8~10年便会进入发病期,免疫系统防护几乎完全丧失。
这个阶段,被医学上称为“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”(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,AIDS)。此时的患者,体内“防线”全失,各种微生物肆虐,最小的感染都可能致命。也就是说,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“最终失守”的那一刻,往往不是因为病毒直接致命,而是“并发症出手,谁都架不住。”更扎心的是,不少研究显示:国内艾滋病相关“死亡原因”超80%,和严重并发症脱不了干系。
现代医学在抗HIV药物上取得了突破。只要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,很多患者都能延长寿命,甚至与普通人无异。但遗憾的是,到了艾滋病晚期,即便服药,大量并发症还是会提前“埋伏”在身体各个角落。这些“隐形杀手”都有哪些?
最常见如下几类:
机会性感染
只要免疫力崩溃,各种“伺机而动”的病原体就能乘虚而入。最普遍的是肺部感染(如肺孢子菌肺炎、结核、真菌感染)。相关流行病数据表明,约70%的晚期艾滋病患者会发生严重肺部感染。一旦病情失控,几天就可能引发呼吸衰竭。其次是脑部感染(如隐球菌性脑膜炎),可致高热、昏迷与死亡。仅隐球菌感染,每年全球艾滋病患者中约18万人因此死亡。还有消化系统感染(如弓形虫感染、巨细胞病毒肠炎)、皮肤黏膜感染(带状疱疹等),临床表现五花八门,杀伤力极强。
恶性肿瘤
艾滋病患者某些肿瘤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。例如,“卡波西肉瘤”发病率比一般人高出20~30倍;还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等。肿瘤往往进展快,且难以控制,是后期死亡的重要原因。特别提醒,肿瘤并不是只有高龄才会发生,很多年轻HIV感染者也可能因肿瘤“走得很快”。
多脏器功能衰竭
艾滋病晚期,身体代谢紊乱、炎症反应级联,容易造成肝、肾、心脏等多脏器衰竭。以肾脏为例,HIV相关肾病使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风险提高约10倍。
神经系统损害
艾滋病相关“痴呆”或周围神经炎患者占比可达30%以上,严重时出现定向障碍、失忆,甚至昏迷,生活完全不能自理。
被这些并发症“蚕食”的晚期艾滋病患者,一旦身体各项指标掉到最低,很容易因小病诱发严重感染、系统性败血症,抢救都来不及。
看到这里,也许你会问:如果这些并发症才是“敌人”,普通人和患者各自能做些什么?答案其实很明确:重在早发现、早治疗和规范随访。
定期检测,及早确诊
北京协和医院等多家权威机构共同指出,早期服用抗病毒药物能使艾滋病相关并发症风险下降约90%以上。只要检测及时发现,按照医生要求,坚持正规抗病毒药物治疗(ART),很多并发症“根本来不及冒头”。
绝不漏服药物,严格按医嘱
省级疾控数据显示,漏服抗病毒药物会使并发症概率增加3~5倍,病毒耐药风险骤升。一旦耐药,治疗异常困难。
增强营养、作息规律,拒绝高危行为
艾滋病患者体力消耗异常大,保证优质蛋白摄入、维生素补充,有助于免疫系统修复。规律生活、适当运动,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。
出现可疑症状及时求医
只要身体有难以解释的发热、咳嗽、皮疹、腹泻等,请务必“第一时间”就医。尤其是HIV感染者,千万不要拖延。
保护身边人,知情守密科学防护
艾滋病不是“可怕的怪兽”,只要科学治疗、遵医守护,患者家庭和社会同样可以健康、和谐、有温度。保护好自己,也保护了家人和朋友。
如果你此刻正有疑虑,或者身边有人感染HIV,请把握每一天:从早期规范治疗、规律生活,到及时就医、定期随访,“与慢性病共存”并不遥远。惟一不能做的,就是抱侥幸、拖延,给并发症“可乘之机”!
艾滋病固然凶险,但只要警觉并发症、牢牢抓住规范治疗,许多人都实现了与病魔“和平共处”,生活质量大幅提升。最怕的,是对健康信号的忽视与误判。今天起,就多留一个心眼,多问一句医生,很多危机其实可以规避。
但每个人体质不同,具体健康状况及治疗方式,还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,由专业医生面诊评估。文章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,不能替代个案诊疗建议;能否达到预期效果,也取决于及时发现、规范治疗以及自身协作。请大家警惕,并科学面对。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,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,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医生诊断。如感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参考资料:1.《中国食物成分表(第六版)》2.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报告(2022年版)》3.《AIDS Research and Human Retroviruses》期刊2022年卷第38期4.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》2021年第10期5.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NEJM “HIV/AIDS Opportunity Infections Review”, 20216.《中华感染与免疫杂志》2022年第9期7.《协和医学杂志》2023年第2期8.《The Lancet HIV》2022 Vol.9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艾滋病会死人吗(艾滋病到最后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