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叔今年52岁,是社区里出了名的“饭店大王”,大小聚会总少不了他。最近的体检让他有些发懵,医生在报告上用红笔圈了“脂肪肝”三个字。林叔一脸疑惑:“我平时不怎么喝酒,怎么也会中招?”医生摇头笑道:“脂肪肝可不只是‘喝酒人的专利’,不少人都是自己都没感觉,却发现肝脏已经出了问题。”更让林叔诧异的是,医生提醒他,脂肪肝其实很“狡猾”,常常悄悄带走健康,等到身体出现三种典型表现时,问题往往已经不轻。到底是哪三种表现?难道你身边的亲友也可能被“脂肪肝”偷袭而不自知?带着这样的疑问,林叔从医院走出来,满脑子都是医生的话。
脂肪肝真的只是胖人、酒精爱好者的“专属病”吗?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很健康,但却在体检中“意外中奖”?这些常见误区,恐怕很多人都中招。如果你也曾听说“脂肪肝没感觉,不用管”,或者还在纠结“到底要不要治”,不妨接着往下看,权威医生的最新发现,或许会颠覆你的想象。
脂肪肝到底有多危险?这三种表现是身体的“警报灯”在我们身边,脂肪肝的检出率正在逐年升高,据流行病学调查,中国成人脂肪肝发病率已超过27%,且呈年轻化趋势。它常见于肥胖、高热量饮食、不运动、长期熬夜、胰岛素抵抗等群体,而且并非“感觉不好了”才需要重视。很多人初期并无明显不适,但身体其实早已“亮红灯”。
权威医生指出,一旦脂肪细胞持续堆积在肝脏,肝细胞就会变性、发炎,甚至进展为肝纤维化、肝硬化。特别需要警惕,身体一般会有这三类常见变化:
一、持续性乏力、食欲减退
不少脂肪肝患者描述:近期总是感觉“没精神、没胃口”,明明休息了还是觉得累。这是因为肝脏是人体能量代谢的核心器官,脂肪堆积影响肝细胞解毒与能量供给,表现为自觉疲倦、注意力下降,容易被误认为是压力大、年纪大。
有研究表明,脂肪肝患者出现乏力、食欲下降的概率高达36%。如果长时间存在这样的症状,而没有其他合适的解释,务必要留心肝脏的健康。
二、腹部隐痛、右上腹不适
脂肪肝患者还常出现右上腹部隐约胀痛、腹部不适。肝脏没有痛觉神经,只有当肝包膜被牵拉或肝脏体积增大时,才会出现“隐痛感”,有时还伴有恶心感。“像有点闷、有点堵”,但往往被误当成胃病、肠胃炎。
临床数据显示,脂肪肝相关的右上腹不适出现在约23%的人群中。一旦出现腹部异常,尤其是在饭后加重,更应警惕可能的肝脏问题。
三、皮肤出现异常改变,如色素沉着或蜘蛛痣
少部分脂肪肝患者会发现皮肤色素沉着、面色晦暗,甚至手掌潮红或有“蜘蛛痣”表现。这些都是肝脏代谢障碍,影响胆红素代谢、雌激素分解的结果。蜘蛛痣是毛细血管扩张,形似蜘蛛,由于肝功能降低,雌激素清除减少。
据问诊平台数据,蜘蛛痣及色素沉着的发生率约为8%-10%,通常提示病情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或进展,不容小觑。
如果发现上述三种表现,千万不要侥幸“扛一扛”。脂肪肝长期发展,将大大增加2型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甚至肝癌的风险。有学者追踪发现,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概率高出常人2倍以上!
坚持健康行为,脂肪肝可逆转!这3大策略你得知道好消息是,早期脂肪肝通过生活方式干预,是完全有机会逆转甚至治愈的。以下三招切实可行、被大量研究证实有效:
第一招:科学减重,目标5%-10%体重下降
研究表明,体重减轻5%-10%,脂肪肝逆转率可达30%-80%。以一名体重80kg中年男性为例,减掉4-8kg即可显著改善肝脏脂肪变性。方法建议:每周减重不超过1公斤,切禁盲目节食或用药。
第二招:调整饮食结构,优选高纤低脂低糖食物
建议每日主食以全谷物、高纤维蔬菜为主,少用精制糖油、高热量加工食品。科学辅导发现,高纤维膳食能使肝脂肪含量降低12%-15%。早餐选择燕麦、杂粮、鸡蛋,午晚餐荤素搭配、合理定量。
第三招:增加有氧运动,建议每周150分钟慢走或快走
运动能有效消耗血液中的脂肪、促进代谢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,中等强度运动每周不少于150分钟,如快走、骑车、游泳等,都有助于改善脂肪肝。
值得提醒:药物干预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切莫自行用药或轻信民间偏方。
生活中的“小细节”,其实就是守护肝脏健康的关键。每多坚持一天健康习惯,肝脏都会给你更真实的“回报”。
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,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,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医生诊断。如感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参考资料: 1.《中国食物成分表(第六版)》 2.《非酒精性脂肪肝诊疗指南》 3. 丁香医生,脂肪肝专题 4. 快速问医生,脂肪肝在线答疑5. 《中华肝脏病杂志》,脂肪肝发病现状与防治进展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脂肪肝的症状有哪些(医生发现一旦患上脂肪肝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