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系统梳理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,围绕手术治疗、放射治疗、化学治疗、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及新兴治疗技术展开论述,详细阐述各类治疗方法的操作规范、临床疗效及潜在风险,为临床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全面参考,助力提升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。
一、引言
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,也是发展中国家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数据,2020年全球约有60.4万例宫颈癌新发病例,34.2万例因宫颈癌死亡 。近年来,随着HPV疫苗接种的普及、宫颈癌筛查技术的推广,部分国家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,但疾病负担依然严峻。宫颈癌的治疗已从单一治疗模式转变为多学科综合治疗,深入了解其治疗方式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。
二、手术治疗
(一)宫颈锥切术
宫颈锥切术适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(CIN)Ⅱ - Ⅲ级及早期宫颈癌(微小浸润癌,如ⅠA1期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)患者。手术通过切除宫颈病变组织,达到诊断与治疗的双重目的。主要包括冷刀锥切术、环形电切术(LEEP)和激光锥切术。冷刀锥切术使用手术刀切除组织,标本边缘清晰,利于病理检查,但术中出血较多,需缝合止血;LEEP术利用高频电刀切除组织,操作简便、出血少、恢复快,广泛应用于门诊治疗;激光锥切术则通过激光精准切割,对组织损伤小,但设备成本较高。该术式可保留患者生育功能,但术后存在宫颈机能不全、早产、流产等风险。
(二)子宫切除术
1.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:适用于ⅠA2 - ⅡA2期宫颈癌患者,是早期宫颈癌的标准手术方式。手术范围包括切除子宫、部分阴道、宫旁组织及盆腔淋巴结清扫。根据手术范围的不同,可分为Ⅰ - Ⅳ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(Piver - Rutledge分类)。传统开放手术视野清晰,操作确切,但创伤大、恢复慢;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、术后疼痛轻、住院时间短等优势,但对术者技术要求高,且存在气腹相关并发症风险。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可有效控制肿瘤,但术后患者失去生育能力,可能出现淋巴囊肿、下肢淋巴水肿等并发症。
2. 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:适用于ⅠA2期伴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或ⅠB1期肿瘤直径<2cm的患者。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相比,该术式保留更多宫旁组织,在保证肿瘤根治效果的前提下,降低对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,减少术后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,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。
(三)保留生育功能手术
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早期宫颈癌患者(如ⅠA1期伴淋巴脉管间隙浸润、ⅠA2 - ⅠB1期肿瘤直径≤2cm),可选择保留生育功能手术。主要术式包括宫颈广泛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,该手术仅切除宫颈病变组织及部分阴道,保留子宫体和卵巢,术后患者仍有受孕可能。但手术难度大,需精准操作以避免损伤子宫动脉上行支;且孕期存在流产、早产、宫颈机能不全等风险,需密切监测和管理。
三、放射治疗
(一)外照射放疗
外照射放疗利用直线加速器等设备,从体外对肿瘤及可能受侵犯的区域进行照射。适用于各期宫颈癌,尤其对于ⅡB期及以上无法手术的患者、术后存在高危因素(如切缘阳性、淋巴结转移、宫旁浸润)的辅助治疗。通过三维适形放疗(3D - CRT)、调强放疗(IMRT)、容积旋转调强放疗(VMAT)等技术,可提高肿瘤照射剂量,同时降低周围正常组织(如膀胱、直肠)的受量,减少放射性膀胱炎、直肠炎等不良反应。外照射放疗通常每周进行5次,持续4 - 6周。
(二)近距离放疗
近距离放疗是将放射源直接放置在肿瘤部位(如宫腔、阴道)进行照射,可实现肿瘤局部高剂量照射,对周围组织损伤小。常用于早期宫颈癌的根治性治疗及中晚期宫颈癌的综合治疗。根据放射源的不同,分为高剂量率(HDR)和低剂量率(LDR)近距离放疗,临床多采用HDR,疗程短、患者依从性好。近距离放疗常与外照射放疗联合应用,二者优势互补,提高治疗效果。但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放射源的精准定位,避免剂量分布不均导致治疗失败或正常组织损伤。
(三)图像引导自适应放疗(IGART)
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,IGART在宫颈癌放疗中逐渐应用。通过CT、MRI等影像学手段,在放疗过程中实时监测肿瘤位置和形态变化,动态调整放疗计划,确保放疗剂量准确作用于肿瘤靶区,尤其适用于肿瘤退缩明显或治疗过程中体位变化较大的患者,进一步提高放疗的精准性和疗效。
四、化学治疗
(一)新辅助化疗
新辅助化疗适用于局部晚期宫颈癌(如ⅡB - ⅣA期),在手术或放疗前进行,目的是缩小肿瘤体积,降低肿瘤分期,提高手术切除率或放疗敏感性。常用化疗方案为顺铂联合紫杉醇,通过静脉给药,一般进行2 - 3个周期。新辅助化疗可使部分患者获得手术机会,但存在化疗耐药、骨髓抑制、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,且化疗后肿瘤降期效果个体差异较大,需严格评估后续治疗时机。
(二)同步放化疗
同步放化疗是中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模式,在放射治疗的同时给予化疗药物,二者协同作用,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。顺铂是同步放化疗的基础药物,通常采用单药顺铂每周给药,也可联合5 - 氟尿嘧啶等药物。研究表明,同步放化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,但毒副作用较单纯放疗或化疗明显增加,包括放射性损伤加重、血液学毒性(如白细胞减少、血小板减少)、消化道反应等,需加强支持治疗和不良反应管理。
(三)姑息化疗
对于复发或转移的宫颈癌患者,姑息化疗旨在缓解症状、控制肿瘤进展、延长生存期。常用药物包括紫杉醇、拓扑替康、多西他赛等,可单药或联合使用。但化疗疗效有限,且长期使用易出现耐药,同时伴随脱发、乏力、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,需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谨慎选择。
五、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
(一)靶向治疗
1.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:贝伐珠单抗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宫颈癌治疗的抗血管生成药物,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(VEGF),阻断肿瘤血管生成。在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治疗中,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(如顺铂 + 紫杉醇)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,已成为该类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。但可能引起高血压、蛋白尿、消化道穿孔等不良反应,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。
2. 其他靶向药物: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(HER2)、PI3K - AKT - mTOR等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在宫颈癌治疗中处于临床试验阶段,部分研究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,但仍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。
(二)免疫治疗
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宫颈癌治疗带来新突破。帕博利珠单抗已获批用于经治的PD - L1阳性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,通过阻断PD - 1与PD - L1的结合,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。临床试验表明,帕博利珠单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,且安全性可控,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疲劳、皮疹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。此外,纳武利尤单抗、替雷利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在宫颈癌治疗中开展研究,探索联合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。
六、新兴治疗技术
(一)基因治疗
基因治疗通过将正常基因或治疗性基因导入肿瘤细胞,纠正基因缺陷或调控基因表达,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。如针对HPV病毒癌基因E6、E7的RNA干扰技术,可阻断其致癌作用,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潜力,但如何实现安全有效的基因递送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(二)肿瘤疫苗
治疗性肿瘤疫苗旨在激活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,如靶向HPV16、18的治疗性疫苗,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HPV相关抗原的免疫应答,用于治疗HPV感染相关的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。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,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。
(三)纳米技术
纳米技术在宫颈癌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,通过设计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,可实现化疗药物、靶向药物或基因治疗药物的精准递送,提高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,降低全身不良反应。如脂质体纳米粒、聚合物纳米粒等已在宫颈癌治疗研究中取得一定进展,但临床转化仍面临诸多挑战。
七、结语
宫颈癌的治疗需遵循规范化、个体化原则,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、病理类型、年龄、生育需求及身体状况等因素,合理选择单一或联合治疗方案。手术治疗是早期宫颈癌的重要手段,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在中晚期宫颈癌中发挥关键作用,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带来新希望,而新兴治疗技术则为未来治疗提供了广阔前景。随着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,宫颈癌的治疗将向更加精准、高效、低毒的方向发展,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宫颈癌的治疗有哪些方法(宫颈癌的治疗方式是什么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