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女士今年55岁,来医院就诊时,和医生说自己这3个月以来,反复出现腹痛、反酸、烧心、腹胀、打嗝、腹泻等症状,起初没有在意,以为是吃坏肚子了,或者着凉了,就没处理。
但是3天前,周女士突然出现便血症状了,同时还感觉大便时肠道内有异常的感觉,大便形状也不是正常的圆柱形,周女士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肠癌,于是赶紧来医院就诊检查。
听完周女士的描述,医生先是进行了基础的体格检查,结果显示周女士的腹腔平整,没有触及明显的包块或异物,肛门指检也一切正常。
和周女士沟通后,医生进一步完善肠道内镜检查,发现结肠内的确存在息肉,息肉独立、有蒂,目测有少量出血,整体与周围组织界限分明。粪便潜血试验检查结果提示阳性,说明的确有消化道出血现象。
结合周女士的临床症状以及各项检查的结果,医生明确诊断为结肠息肉,有恶化的风险,建议住院进行手术治疗,周女士表示同意。
入院后,医生将病情、手术类型、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,都详细告知周女士及其家属,周女士和家属表示理解,并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。
术前给予腹部CT、全腹彩超、腹部立位平片、心电图、血常规、尿常规等术前常规检查,未见任何手术禁忌。随后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,术中送检病理,病理检查回报未见恶性病变,明确为良性息肉。
手术过程顺利,术后周女士安全返回病房,应用静脉滴注头孢他啶以预防感染,静脉滴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补液。
做完了息肉切除手术后,周女士的腹痛、反酸、烧心、腹胀等不适症状均明显改善,粪便性状也有明显好转,而且没有再出现曾经反复、频繁发作的腹胀、恶心、呕吐的临床表现。
住院治疗第7天,周女士自述已经没有明显不适症状,二便正常、精神尚佳,达到出院指征,故予以出院。周女士出院后随访1个月,期间未出现任何不适。
医生提醒,结肠息肉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肠道疾病,疾病早期患者的大便性质会发生改变,还会伴随一系列常见的腹泻、腹痛、腹胀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。
发现这种大便异常改变的时候,要及时到医院就诊,不可以擅自在家中滥用药物,否则可能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,即使是良性的结肠息肉,拖久了也有恶化变成肠癌的风险。
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,承担着消化、吸收和排毒的生理功能。
同时,它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,暴饮暴食、精神紧张等都会使肠道产生“情绪化”反应,进而影响消化系统,出现腹泻、恶心、呕吐等不适症状。
随着体检时肠镜检查的普及,“肠息肉”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体检报告中,据相关研究,超过90%的肠癌是由肠道息肉恶变引起的。
从息肉到癌症,整个过程很漫长,至少需要长达5~10年的时间,如若能在此时及时排查,就能够大大降低癌变风险。
01
肠道里长了息肉,上厕所时会有3个提示
⭕便血
便血是肠道息肉的一个典型表现,当肠道息肉在肠道经过大便摩擦可产生出血,患者肉眼可见大便变为柏油样黑色,或者果酱样暗红色,也可以显微镜下看见大便隐血阳性。
当肠道息肉在结肠比较靠近肛门的位置时,这种出血也可能表现为血液附着在大便表面,呈鲜红色点滴状,或者与大便混合,使大便整体呈现鲜红色。
⭕排便习惯改变
息肉在直肠远端或结肠体积较大时,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,导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。
如排便时间不规律、里急后重等,患者可能会感觉总是有便意,但又排不出多少大便。
还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腹泻、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情况,同时可能伴有黏液便或黏液脓血便。
⭕大便性状改变
肠息肉还可能引起大便性状的改变,如多发性息肉可能引发肠管黏膜慢性炎症,导致大便次数增多、大便变细、稀水样便等症状,若息肉较大,还可能将大便挤压出异常的凹槽,无法形成圆柱形。
除了上述症状外,肠息肉患者还可能出现如下症状:
1. 腹痛:当息肉生长到一定体积时,可能会对肠道壁产生压力或刺激,引起腹部不适或疼痛。
特别是那些患有炎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且息肉较大的患者,可能会出现腹痛。
这种疼痛可能表现为间断性发作,也可能在排便时加重,多为隐痛或钝痛,有时可能表现为绞痛,且疼痛位置多位于中腹部或脐周。
2. 息肉脱垂:直肠息肉或结肠息肉有时可能在排便过程中脱出肛门外,形成息肉脱垂,这种情况多见于息肉体积较大且靠近肛门的患者。
虽然息肉通常可自行返回,但频繁脱垂可能影响生活质量,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。
3. 肠梗阻:当肠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,可能会堵塞肠道,引起肠梗阻。
肠道梗阻可引起腹痛、腹胀、便秘、呕吐等症状,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停止排气排便的情况。
02
好好的肠子为什么就长了息肉?
1️⃣遗传因素
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,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,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,表现为结直肠的多发息肉(患者在青少年时期就可出现大量的结肠息肉)。
2️⃣机械性慢性刺激
在胃肠道中长期的食物残渣、异物等刺激可能导致黏膜增生,进而形成息肉。
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,如吸烟、饮酒,吃高脂肪、高动物蛋白、低纤维及油炸、腌制食品等,也可能对胃肠道黏膜产生慢性刺激,促进息肉的形成。
3️⃣炎症刺激
长期的肠道炎症会增加息肉的发生风险,如溃疡性结肠炎、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,由于肠道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,容易出现息肉。
肠道感染、寄生虫等也可能引起肠道炎症,进而导致息肉的产生。
炎症会刺激肠道黏膜细胞增生,并破坏肠道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,为息肉的形成创造了条件。
4️⃣缺乏运动
长时间久坐不动,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,增加肠道对有害物质的吸收,从而促进息肉的形成。
5️⃣年龄因素
随着年龄的增长,肠道息肉的发生率也会逐渐增加,可能与肠道黏膜的老化、细胞修复能力下降以及长期积累的环境因素影响有关。
老年人的肠道功能逐渐衰退,肠道黏膜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减弱,更容易形成息肉。
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、肛门指检、大便隐血等检查。
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,从50岁开始,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,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,及早发现,及早根治。
03
什么样的肠息肉容易癌变?
1. 息肉的部位:位于直肠、乙状结肠的息肉容易癌变。
2. 年龄:随年龄增长,特别是60岁以上的患者,息肉癌变的概率逐渐增高。
年龄在40岁以上,如果发生单发性息肉也存在恶变的可能,应予以重视。
3. 息肉大小:息肉大小与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,直径大于1cm者恶变较多,特别是直径大于2cm者恶变率高达27%~64%,且外观形态呈分叶状或菜花状,癌变倾向高。
肠息肉较小,且未见增大的患者可遵医嘱进行观察,随时进行相应的检查,如肠镜等,无需特殊治疗。
4. 息肉类型:如果是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,有癌变的可能性,特别是绒毛管状腺瘤特别容易癌变。
如果患有家族性多发性腺瘤型息肉病10年或以上,并且不做任何干预治疗的话,其癌变率可以达到100%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肚子上长了一个疙瘩很硬(肠道里长肉疙瘩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