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煎蛋被儿子扔进去一团袜子,辅导作业时孩子盯着窗外发呆,出门前叫了十遍还在玩玩具……当家长的,谁没被孩子这些“糟心事”气到血压飙升?可你知道吗?孩子那些让你抓狂的行为,很可能不是故意捣乱,而是他的大脑还没发育完全。
别用成人标准要求孩子,他的“刹车系统”还没装好
很多家长总觉得“孩子就该懂事”,可实际上,咱们口中的“懂事”,得靠大脑里一个叫“前额叶皮层”的部位说了算。这个部位就像大脑的“刹车系统”,管着自控力、计划能力,还能帮人预判后果——但它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长好。
6到12岁的孩子,这部分功能才刚起步,做事全凭冲动。就像看到袜子想抛着玩,根本想不到会掉进煎蛋锅;12到18岁的孩子,虽然“刹车系统”在加速发育,可遇事还是会犹豫纠结,比如知道该写作业,却忍不住先刷会儿视频。
咱们总用“你都这么大了还不懂”指责孩子,其实是忘了:他的大脑还没具备“想周全”的能力。就像让没学过开车的人上路,你再怎么骂他开不好,也没用——他缺的不是态度,是还没长好的“驾驶技能”。
孩子的4个“坏习惯”,其实是成长必经阶段
不少家长吐槽孩子“拖拖拉拉”“不听话”,可这些看似的“坏习惯”,背后藏着孩子成长的规律,别再盲目发火了。
第一个:磨磨蹭蹭不是故意的,是他分不清5分钟和半小时
叫孩子出门,他磨半天不动;说好了玩10分钟收玩具,结果半小时还在闹。不是孩子故意跟你作对,是他对时间没概念——在他眼里,“等一下”可能是很久,“5分钟”和“半小时”差别不大。
与其催着骂着,不如找个沙漏或计时器,让他亲眼看到沙子漏完、闹钟响,慢慢就知道“一段时间”到底有多长。
第二个:你说话他没反应,可能是真没听见
有时候跟孩子说好几遍“别玩了”,他像没听见一样,你一吼他又吓一跳。其实不是孩子故意不理你,是他的注意力太集中——当他专注于玩积木、看绘本时,外界的声音很容易被“屏蔽”。
下次不妨走到他身边,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,再轻轻说事情。眼神对上了,他才知道你要跟他说话,比扯着嗓子喊管用多了。
第三个:一不顺心就哭闹,是他还不会“管理情绪”
孩子在商场想要玩具没得到,当场躺地上哭;在家拼不好拼图,啪地把积木摔一地。不是他“脾气坏”,是他的“情绪脑”(杏仁核)比“理智脑”(前额叶)更活跃——情绪一上来,他只会用哭和闹释放,还没想到“好好说”这个办法。
这时候别跟他对着吵,先抱一抱他,说“妈妈知道你想要玩具,没买到很伤心”,等他情绪平复了,再慢慢教他“下次可以跟妈妈说理由”。
第四个:爱贪玩不爱学习,是他看不到“未来的好处”
让孩子写作业,他总想着先玩游戏;跟他说“现在努力将来有出息”,他根本听不进去。不是孩子“不上进”,是他的大脑还没法权衡“眼前的快乐”和“长远的好处”——对他来说,玩游戏的快乐就在当下,而“考高分”“有出息”太遥远了。
与其讲大道理,不如帮他把“长远目标”拆成小奖励:比如“今天认真写完作业,晚上可以看20分钟动画片”,让他慢慢明白“现在做好事,会有好结果”。
养孩子别只看“行为”,要看见背后的“心意”
之前看到个新闻:一位爸爸发现新买的车被孩子划了,气得把孩子揍了一顿,后来才看到车上刻的是“爸爸我爱你”。很多时候,我们只盯着孩子的“坏行为”,却忘了去看行为背后的“好心意”。
孩子在你说话时插嘴,可能是有开心事急着跟你分享;他把纸剪得乱七八糟,可能是想给你做个小礼物;他总粘着你要抱,不是“娇气”,是觉得你最亲。养孩子就像剥橘子,别只看到外面的“橘皮”(坏行为),剥开来才能看到里面的“橘瓣”(好心意)。
《看见孩子》里有句话说得好:“养育的关键,是相信孩子的本心是好的。”下次孩子再做错事,先别急着发火,问问自己:“他是不是有别的想法?”——当你愿意去理解他的心意,火气就会少一半,孩子也会更愿意跟你亲近。
孩子就像一棵慢慢长的小树,现在看起来歪歪扭扭,可只要给足时间和耐心,总会长直长高。他那些让你生气的瞬间,其实都是成长的“小插曲”。别用成人的标准苛责他,多一点理解,少一点责骂,等他的大脑慢慢长好,你会发现:那个曾经让你抓狂的小孩,不知不觉就懂事了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25岁之前还能长高吗(25岁前孩子犯的错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