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被口腔溃疡困扰的患者。许多人可能正忍受着这种灼痛不适,甚至因为它影响了进食和说话。
今天,我将结合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会上的专家意见和临床经验,带你科学认识口腔溃疡,并分享实用的防治方法。
口腔溃疡,俗称“口疮”,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。
复发性口腔溃疡(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)其实非常普遍,大约会累及1/4到1/3的人群,这意味着我们身边每三四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人经历过这种困扰。
这种溃疡的典型表现可以概括为“黄、红、凹、痛”四个特点:黄指的是溃疡表面覆盖着淡黄色假膜;红是溃疡周围有明显的充血红晕;凹意味着溃疡中心微微凹陷;痛则是明显的灼痛感,尤其是在接触刺激性食物时更为剧烈。
值得庆幸的是,复发性口腔溃疡本质上是一种黏膜的免疫炎症反应,而且这种反复发作的溃疡一般不会癌变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嘴里某个部位的溃疡超过2-3周一直不愈合,摸起来底部发硬、缺乏弹性,甚至在边缘有隆起的现象,那就一定要提高警惕,务必尽快就医。
口腔溃疡并非只有一种形式,根据其临床表现,主要分为三种类型:
轻型口疮:这是最常见的一种,直径约2-4毫米,圆形或椭圆形,边界清晰。一般1-2周后可自行愈合,通常不会留下疤痕。重型口疮:所有口疮中最为严重的一型,溃疡大而深,直径可达10-30毫米。疼痛剧烈,可能持续一个月甚至数月,愈合后往往会留下疤痕。疱疹样口疮:溃疡多而小,数量可达数十个,直径小于2毫米,散在分布,疼痛明显。可能伴有唾液分泌增多、头痛、低热等全身不适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,但愈合后不留疤痕。口腔溃疡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,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根据临床观察和研究,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:
免疫因素:很多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之间失衡介导了复发性口疮的发生。遗传因素:研究发现复发性口疮有遗传倾向,父母有口腔溃疡病史的,子女患病风险较高。系统性疾病:一些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溃疡、溃疡性结肠炎、肝炎、肝硬化等与复发性口疮有密切关系。精神心理因素:这是很多人忽视的因素。精神压力过大、情绪低落、过度疲劳、睡眠质量不佳都可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,诱发口腔溃疡。营养因素:长期缺乏维生素(特别是B族维生素)、微量元素(如锌、铁),打破体内营养均衡,也可能诱发口腔溃疡。治疗口腔溃疡需要坚持“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、中西医结合、生理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”的原则。根据溃疡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,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。
局部治疗的目的是消炎、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。常用的局部药物包括:
糖皮质激素类药物:如曲安奈德软膏、含地塞米松的贴膜等,可以帮助消炎止痛,促进愈合。局部麻醉剂:如利多卡因凝胶,可在进食前使用,暂时缓解疼痛,改善进食困难。含漱液:如氯己定含漱液,可预防继发感染。中药外用制剂:如冰硼散、锡类散等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的作用。对于发作频繁、严重影响到吃饭、说话以及日常生活的患者,建议及时就医,进行系统性治疗,从根本上调节免疫状态。全身治疗可包括:
免疫调节剂:如左旋咪唑、转移因子或胸腺肽等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补充:如维生素B2、维生素C和锌剂等。中药调理:根据中医辨证论治,可选择口炎清颗粒(滋阴降火)、牛黄解毒片(胃火亢盛)等中成药。不同人群的治疗选择也有所差异。孕妇应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和含麝香成分的中药;儿童可选择康复新液等相对安全的药物;糖尿病患者则需谨慎使用可能升高血糖的激素类药物。
记住,大多数口腔溃疡是良性的,有自愈倾向,但反复发作或长期不愈的溃疡需要专业医生的评估。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有效的生活管理,完全有可能减少发作频率,减轻发作时的痛苦,提高生活质量。
以上内容仅供医疗分享与参考,如果情况严重或持续不愈,请不要犹豫,及时寻求专业口腔科医生的帮助是关键。祝您口腔健康,笑容常在!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口腔经常上火是什么原因(口腔溃疡老反复怎么办别焦虑看看卫健委专家的建议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