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结肠炎怎样根治掉(慢性结肠炎多年中医健脾利湿治愈)

慢性结肠炎怎样根治掉(慢性结肠炎多年中医健脾利湿治愈)

杭珉 2025-10-06 百姓心声 1 次浏览 0个评论

【患者提问】我患有慢性结肠炎多年,虽经医院治疗,但效果不理想。最近还出现了腹泻加重的情况,问我这病中医可以治好吗?

【医生回答】慢性结肠炎在中医面前并不是什么难治之症,只要找准病因,对症治疗,往往效果很好。如下面一则医案:

慢性结肠炎多年:中医健脾利湿治愈

患者孙先生,49岁。患者患有慢性结肠炎五年多,病证常常是反复发作,虽服用中西药,可病证未能达到有效控制。最近因饮食不当,感到病情更厉害了。腹泻呈水样,1日4~5次,腹中有水声,于是患者寻求中医治疗。

当时诊见患者舌质略红,苔薄黄且滑,脉沉。经过问诊得知患者口干欲饮水,腹微痛,腹胀。

慢性结肠炎虽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之症,但也是棘手之病,这就要求医者要用心分析,对症用药。我们来看患者腹泻呈水样,腹中有水声,苔薄黄略滑,以此辨为脾胃水气证。于是开出如下药方:滑石、甘草、猪苓,泽泻,白术,茯苓,桂枝,苍术,黄连,葛根等,七付药,水煎服,早中晚各一服,日一付。

患者服完药后第二次来诊时腹泻次数减少,于是减去方中的黄连,加入益气健脾的党参,又七付,患者服完之后腹中已无水声。后又在原方的基础上多次调方,患者前后共服药二十几付,诸证悉除。

慢性结肠炎多年:中医健脾利湿治愈

脾水是五脏水肿病之一。是脾阳虚、脾失运化水湿功能引起的水肿病。其基本征候特征是素问·真要大论有“湿肿满,都属于脾”的记述。《金匮要略·并治水气病脉证:“脾水者腹大,四肢苦重,津液不生,但苦少气,小便困难。”常见的少、面色萎黄等症状,其脉多滋润。

众所周知,脾胃虽为后天之本,主饮食的受纳、腐熟及运化。其实,脾胃在水液代谢过程中亦起到重要的升降枢纽作用。

三焦水患,调理中焦

三焦为上、中、下焦之总称,总司人体上下之气化,为水液代谢之通路。从部位而言,心肺居上属上焦,肝肾居下属下焦,脾胃居中属中焦。上、下焦心肺肝肾功能之正常,无不与上通下达之枢纽中焦脾胃密切相关。

若脾胃虚损,土不生金,致肺气虚弱,通调水道功能失常,水液内停,或聚而成饮,或凝而成痰,甚则咳喘、癃闭及水肿,皆因土不制水所致。临证常用之六君子汤、二陈汤即为治疗因中焦气虚,痰凝阻肺导致咳喘痰多而立,又如实脾饮,即为治疗因中焦虚损,气不化水而致水肿胀满所设。

若脾胃实滞,亦能直接影响三焦气化之通路,从而导致气阻水停。如临证常用之中满分消丸,即开泄中焦气分,清利中焦湿热,用治水液外溢肌肤之水肿腹胀或痰饮内聚之方。

慢性结肠炎多年:中医健脾利湿治愈

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开创温病三焦辨治法,其以治中焦为主而愈水液运行失常之案例令人拍案叫绝。吴氏提出:「三焦俱虚,先建中焦,补土可以生金,肾关之虚,亦可仰赖于胃关矣」。其所拟「运中阳」「崇刚土」「作堤防」等法,即以调理中焦脾胃枢纽作用以使三焦通利。吴氏曾治一上焦寒饮患者,以温脾胃之法,化气行水,则上焦寒饮自消:「脉双弦而紧,寒也;不欲饮水,寒饮也;喉中痒,病从外感来也;痰清不黏,亦寒饮也;咳而呕,胃阳衰而寒邪乘之,谓之胃咳也;背恶寒,时欲厚衣向火,卫外之阳虚,而寒欲乘太阳经也;面色淡黄微青,唇色淡白,亦寒也,法当温中阳而护表阳……小青龙汤去麻辛,加枳实,广皮,杏仁,生姜汤主之,十数帖而愈。」

由上可见,中焦脾胃或虚或实,皆可直接影响上、下焦之水液代谢之功能,从而导致水液运行失常。反之,三焦俱病而水液运行失常者,亦可以从调理中焦这一枢纽入手,俾上下通利,则水湿自行。

慢性结肠炎多年:中医健脾利湿治愈

水经四布,首重脾胃

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云:「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。」可见,脾胃气之升降与周身水液之代谢密切相关。若脾胃之气异常,则易致水液代谢失常,从而导致痰饮内阻、水肿胀满、小便失禁或癃闭等证。

综上,脾胃为水液代谢之中枢,脾气升达输布,胃气和降流通,则津液周流,滋润全身,其余糟粕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。若脾气不升,胃气不降,则可直接影响水液之上输下达,从而停聚体内,成饮化痰,或致水肿。而痰饮水肿之治,又当从中焦脾胃之水液代谢中枢求之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慢性结肠炎怎样根治掉(慢性结肠炎多年中医健脾利湿治愈)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