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究竟什么是抽动?
抽动指的是个体不受自主控制,自发出现的快速、重复的动作或发声行为。从表现形式来看,既包含简单类型,比如频繁眨眼、不自觉耸肩、清嗓子、咳嗽等;也存在复杂类型,例如无目的转圈、反复跳跃,或是说出完整词语、短语(像抽动秽语症患者出现的异常发声)。
尽管抽动表现与抽动障碍存在关联,但二者不能直接划等号。除了抽动障碍,以下几种情况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抽动表现:
神经肌肉痉挛:当孩子进行剧烈运动后,肌肉处于紧张状态,或眼部、面部等局部接触过敏原引发不适时,可能出现短暂的神经肌肉痉挛,表现出类似抽动的动作,通常休息或远离过敏原后会缓解。心理因素影响:孩子长期处于紧张、焦虑的情绪中,比如面临频繁的考试压力、家庭氛围不和谐,或是过度疲劳、睡眠不足时,也可能出现抽动表现。这类抽动多为暂时性,随着情绪平复、休息充足,症状会逐渐消失。药物副作用诱发: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副作用,导致抽动表现,例如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中枢兴奋剂、部分抗精神病药物等。若孩子用药期间出现抽动,需及时与医生沟通,排查是否与药物相关。其他疾病伴随症状:像风湿性舞蹈症,患儿会出现不自主的肢体舞动;肌阵挛型癫痫发作时,身体局部或全身会突然抽动,这些疾病的症状容易与抽动混淆,需通过专业检查鉴别。二、孩子出现抽动表现,该如何应对?当发现孩子有抽动表现时,家长和教师首先要保持耐心与理解,避免过度关注、反复提醒或指责孩子,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,导致抽动症状加剧。同时,可尝试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孩子缓解:
放松训练干预:引导孩子学习简单的放松技巧,比如每天固定时间进行深呼吸练习 —— 慢慢吸气 4 秒,屏息 2 秒,再缓缓呼气 6 秒;也可通过轻柔的音乐、亲子冥想等方式,帮助孩子放松身心,减轻紧张、焦虑情绪,从而减少抽动发生频率。行为疗法引导:采用正面强化的方式,当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抽动次数减少时,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(如增加亲子游戏时间、满足合理心愿等),强化其控制抽动的意识;避免在孩子抽动时过度反应,防止形成 “关注 - 抽动加剧” 的恶性循环。药物治疗辅助:若抽动症状频繁出现,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、生活或社交,需在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,考虑药物治疗。务必注意,药物的选择、剂量及服用时长均需严格遵循医嘱,不可自行购买或调整药物,避免出现副作用或药物依赖问题。需要注意的是,要准确判断孩子的抽动是否属于抽动障碍,不能仅凭单一症状判断,需结合抽动的持续时间(通常持续超过 1 年)、发作频率、是否伴随其他行为问题等,通过医生的详细问诊、行为观察及必要的检查(如脑电图、血液检查等)综合评估,才能明确诊断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什么是抽搐?(抽动表现形式多样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