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说“血液循环是生命的基石”。
心脏像个永不停歇的泵,把血液泵向全身,既要给器官送氧气、送营养,又要把代谢废物运走。
循环一旦卡壳,全身都得受影响,双腿,恰恰是“生命循环”里最容易被忽略、却又最“吃力”的一部分。
今天,我想从这个方面来谈谈,为什么我们要做好下肢血液循环的保护,预防静脉曲张。
双腿的血液循环为啥最难维持?
想想看,全身上下哪个部位,是距离心脏最遥远的地方?
没错,就是双腿。
这里的血液要想回到心脏,比起其他身体部位,本身就要走更多的路,更别论它还得对抗地心引力的重力影响,从下到上回流。
咱们的双腿离心脏最远,平时站着、坐着的时候,血液要逆流回心脏,本身就比上半身更“费劲”。
这时候得靠两个帮手:一是静脉里的静脉瓣,像一个个单向阀门,血液往上流时它打开,万一想往下溜,它就紧紧关上。
二是腿部的肌肉,走路、踮脚时肌肉一收缩,就像“泵”一样挤压静脉,推着血液往心脏跑。
可是这些帮手也怕累。
比如老师、护士、程序员这类需要长期站着或坐着的人,腿部肌肉长期处于放松状态,肌肉泵没力气,血液回流就慢。
静脉瓣呢?长期被积压的血液“顶着”,日子久了阀门就关不严实——
这时候血液容易在腿上的静脉里淤住,静脉被撑得越来越粗、越来越弯,就是咱们看到的青筋凸起,也就是静脉曲张。
血液循环受阻,如果不及时干预,总觉得“扛扛就过去了”,小问题终究会拖成大麻烦。
静脉曲张不只是不好看,更会伤腿
不少人觉得静脉曲张就是影响美观,顶多夏天不敢穿短裤,其实它的危害藏在表面之下。
血液长期淤在腿上,静脉压力越来越高,最先闹脾气的是小腿——站久了酸胀、沉重,脚脖子发沉,晚上躺床上想跷会儿腿才舒服。
再严重点,皮肤会跟着遭殃,脚踝周围慢慢发黑,摸起来干干的,还容易长湿疹,抓两下就破,破了还难愈合。
我见过最让人揪心的一位患者,一开始只是腿上有青筋,自己买了偏方药膏抹,结果拖了十年,小腿上烂了个窟窿,也就是咱们说的老烂腿,疼得睡不着觉,还总流脓。
最后来医院时,连走路都费劲,伤口已经引发大规模感染,发生癌变,不得已必须截肢。
这就是血液淤得太久,皮肤和皮下组织长期缺乏营养导致的最严重后果。
虽然它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,但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,因此静脉曲张必须在早期引起重视。
比起老烂腿,静脉曲张更危险的危害是形成血栓。
浅静脉里的血栓会让患者痛不欲生,又红又肿影响正常生活,深静脉的血栓则有引发肺栓塞的风险。
要是血栓掉下来,跟着血液跑到肺部,堵了肺动脉,可能导致突然胸痛、喘不上气,严重的话几分钟就危及生命。
所以每次遇到有静脉曲张还拖着不治的患者,我都得反复叮嘱:这不是小毛病,是腿在给你发求救信号。
护好下肢循环,从这几件小事开始
其实,静脉曲张是完全能够通过早期干预来预防的,关键就在“别让血液在腿上淤滞”上。
尤其是长期站着、坐着的人,还有孕妇、肥胖人群这些“高危人群”,做好这几件事,比任何灵丹妙药都有效。
首先,改掉久坐久站的习惯——别连续站或坐超过1小时,中间花5分钟动一动:
踮踮脚尖,让脚后跟离地,再慢慢放下,重复10次;
或者勾勾脚踝,脚往回勾再往前伸,就像给脚踝做拉伸,这样能让小腿肌肉收缩,帮血液回心。
我自己坐诊间隙,也会在诊室里走两步,勾勾脚,毕竟咱们医生也是“久坐族”。
其次,要选对运动帮腿泵血——游泳、快走、骑自行车都是好选择,这些运动能锻炼腿部肌肉,让肌肉泵更有力。
要是没时间出门,睡前在床上做踝泵运动也行:
平躺时,脚尽量往回勾,保持5秒,再往前伸,保持5秒,一次做20个,每天做3组,简单又管用。
最后,晚上睡觉垫垫腿——平躺时,在腿下面垫个枕头,让腿比心脏稍高一点,这样血液回心更轻松,躺个10分钟,腿的酸胀感能缓解不少。
孕妇后期肚子大,压迫下肢静脉,也可以这么做,既能缓解腿肿,也能减少静脉曲张的风险。#静脉曲张孙国洋##静脉曲张#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腿上青筋比较明显怎么办(腿上冒青筋站久了腿酸胀血管医生教你4招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