►
本文1675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“医生,我这几个月老是咳嗽,白天咳,晚上也咳,吃了不少止咳药都不见好。”
58岁的林阿姨最近一段时间总觉得胸口发紧,一说话就咳,一咳就停不下来。最开始她以为是感冒没好利索,后来发现连天气变化、吃点辣的、讲话多了也会引发咳嗽。
她一开始以为是肺部出了问题,可拍了片、做了检查,也没发现明显异常。家人建议她试试中医调理,结果吃了几副中药后,居然慢慢不咳了。
林阿姨不禁纳闷,难道这咳嗽真不是感冒?中医到底是怎么调理的?
一、咳嗽不是小病,背后可能藏着大问题很多人觉得咳嗽就是感冒,挺一挺、熬一熬就好了。但其实,长期咳嗽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。
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》指出,超过8周的咳嗽被定义为慢性咳嗽。这类咳嗽常常不是因为病毒感染,而是由于气道敏感性增加、慢性炎症或其他基础疾病所致。
常见的慢性咳嗽原因包括:
咳嗽变异性哮喘
胃食管反流
慢性咽炎
上气道咳嗽综合征
慢性支气管炎
尤其是干咳、清晨咳痰、夜间咳得厉害,都可能提示肺部或呼吸道存在慢性刺激。
如果只是对着止咳药胡乱吃,不但治不好,还可能掩盖真正的病因,耽误治疗时机。
二、中医怎么看咳嗽?“宣肺化痰”是关键中医对咳嗽的理解,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。
在中医看来,咳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名,而是一种症状,其背后有不同的病机。常见的有:
风寒袭肺:咳嗽声重、痰白稀、怕冷
风热犯肺:咳嗽带黄痰、口干、咽痛
燥邪伤肺:干咳无痰、咽干鼻燥
痰湿内生:咳痰粘腻、胸闷、舌苔厚
肺阴不足:久咳、声低、五心烦热
无论是哪种类型,“肺”是咳嗽的核心。中医讲“肺主气,司呼吸”,一旦肺气不宣、肺失清肃,就会反应为咳嗽。
所以,中医治疗咳嗽的基本思路是:宣肺、止咳、化痰、清热(或温肺)。
在门诊中,有不少患者反复咳嗽、服药无效,最后通过中医调理才真正缓解。
以林阿姨的情况为例,经过辨证,她属于“痰湿阻肺”型,典型表现是咳痰多、咽喉有痰感、舌苔厚腻、胸口闷。
中医常用的一个经典方剂——二陈汤加减,就针对这类体质。
二陈汤中的半夏、陈皮能燥湿化痰,茯苓健脾利湿,甘草调和诸药。配合杏仁宣肺、桔梗利咽、苏子止咳等药材,可有效改善咳嗽、痰多、胸闷等症状。
当然,具体用药一定要在专业中医辨证指导下进行,切不可自行抓药。
除了对症治疗,日常调养也非常关键。尤其是那些体质偏弱、容易感冒、熬夜多、饮食重口的人,更要注意肺部养护。
以下几个方法,有助于宣肺止咳:
1. 多喝温水,少喝甜饮冰饮温水有助于缓解呼吸道干燥,减少刺激。甜饮料、冰饮会加重痰湿、阻碍气机。
2. 避免辛辣油腻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,尤其是辣椒、火锅、烧烤等。
3. 保持室内湿润秋冬季节空气干燥,可使用加湿器,避免因干燥引发咳嗽。
4. 每天敲打肺经中医认为肺经起于中焦,走胸部、上臂、入大拇指。每天用空掌轻拍肺经走向,有助于通络宣肺。
5. 适量运动、早睡早起运动可增强肺活量,提高免疫力。早睡有助于肺气恢复,减少夜间咳嗽。
五、别忽视咳嗽背后的警报信号如果你持续咳嗽超过4周,尤其是夜间咳嗽、干咳无痰、咳血、体重下降等,务必要及时就医排查。
尤其对于老年人、吸烟者、慢性肺病患者,长期咳嗽可能是慢阻肺、肺癌等疾病的早期表现。
中医治疗虽有优势,但并不代表可以取代西医检查。中西结合,辨病与辨证并重,才是科学治疗之道。
写在最后咳嗽看似小事,实则可能藏着大问题。长期咳嗽不止,不能光靠忍,更不能乱吃药。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通过“宣肺化痰、理气止咳”的方法,对某些类型的咳嗽有较好疗效。配合日常调养,更能从根本上远离反复咳嗽的困扰。
别再一咳嗽就只想着“吃点止咳糖浆”,真正的健康,是从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开始。
参考文献:
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》2021年第44卷第3期
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《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常见病临床指南》
国家卫健委《慢性咳嗽诊治指南(2021年修订版)》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干咳怎么办?(经常咳嗽干咳咳痰怎么办中医一招帮你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