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边不少人头痛了就吃片止痛药,可往往是这次压下去了,下次还犯,甚至越吃效果越差——其实中医治头痛有个“对症”的门道,能从根上找原因。
中医治疗头痛的核心是辨证施治——不依赖“通用止痛药”,而是根据头痛的具体感受、跟着的症状(比如怕冷还是怕热、有没有痰、累了会不会加重、是不是固定地方疼),再结合舌苔、脉象,判断到底是哪种“证型”,然后针对性用药,真正做到“对证治疗”。下面就给大家拆解9种常见的头痛证型,既讲明白原因,又说清楚怎么调:
- 典型症状:头痛的时候感觉头紧绷绷的,像被冷风“吹得发僵”,有时候连着头颈、后背一起酸;明显怕冷、不出汗,可能还会鼻塞、流清鼻涕;舌头表面盖着一层薄白苔,搭脉时能摸到脉跳得又浮又紧。
- 核心病机:就是风寒邪气钻进了头部的经络,把气血给“堵”住了——中医常说“不通则痛”,而且寒邪会让经络收缩,紧绷感就更明显了。
- 治疗原则:把头部的风寒散出去,再打通经络止痛。
- 常用方药:川芎茶调散。方里的“川芎”堪称“治头痛的专药”,能精准打通头部气血;“白芷、防风”专门清头部的风寒;还加了点茶叶,既能清头目,又能防止散寒的药太燥,喝的时候常用温茶送服,吹了冷风后头痛喝这个特别对症。
- 对应中成药:川芎茶调颗粒/丸。适合受凉后头痛、怕风怕冷、流清涕的情况,直接用温热水送服即可,注意风热头痛(比如伴喉咙痛、黄涕)别用。
- 典型症状:头痛来得猛,还带着灼热感,像头里面“烧得疼”;怕热、爱出汗,可能还会喉咙痛、流黄鼻涕、觉得口干;舌头偏红、舌苔薄黄,脉跳得比平时快。
- 核心病机:是风热邪气往头上攻,热邪会让气血跑得更快,经络被“胀得疼”,就像身体上火时,“头也跟着热胀”似的。
- 治疗原则:把头部的风热散掉,再清掉火气止痛。
- 常用方药:芎芷石膏汤。川芎、白芷负责止痛,“石膏”是清热的关键,能快速把头部的热降下来;再配点菊花、蔓荆子清头目,像流感期间伴着发热的头痛,用这个就很合适。
- 对应中成药:芎菊上清丸/颗粒。能疏风清热、散头风,适合头痛伴喉咙痛、口干、黄涕的“上火型头痛”,如果发热明显,还可以搭配清热解毒类的药(如银翘解毒片)。
- 典型症状:头痛时像被“湿毛巾裹住”,昏昏沉沉不清爽;身体也觉得沉、没力气,可能还会胸闷、吐白痰;舌头看起来胖乎乎的,舌苔白腻得像一层薄油,脉跳得偏缓。
- 核心病机:是潮湿邪气(中医叫“湿邪”)跟风邪一起困住了头部,湿邪重就像“头被泡在潮气里”,气血走不动,所以又沉又痛。
- 治疗原则:把风湿邪驱散,再化掉湿气止痛。
- 常用方药:羌活胜湿汤。“羌活、独活”能把全身的风湿邪赶出去,“藁本”专门通头部的湿邪,相当于“给头部除湿”,湿气散了,头痛自然就清爽了。
- 对应中成药:九味羌活丸/颗粒。能疏风解表、散寒除湿,适合潮湿天或淋雨后勤发的头痛,尤其伴身体发沉、怕冷的情况,注意如果是湿热(比如舌苔黄腻、口苦)就不适用。
- 典型症状:头痛时偏胀,还常跟着头晕,感觉头重脚轻;平时容易急躁、爱发火,晚上可能睡不着、多梦;有的还会脸红、口苦;舌头红、舌苔少或发黄,搭脉时像按在琴弦上,又直又紧。
- 核心病机:是肝火旺、肝气一个劲往头上冲(中医叫“肝阳上亢”),就像“一股气顶着头”,所以会胀痛,血压波动时这种头痛特别常见。
- 治疗原则:把往上冲的肝气压下去,再平息肝火止痛。
- 常用方药:天麻钩藤饮。“天麻、钩藤”能“拉住”往上冲的肝气,平息肝风;“石决明、杜仲”既能平肝,又能补肝肾,适合头痛伴着头晕、脾气急的人,尤其是高血压患者的头痛,不过得在医生指导下调整。
- 对应中成药:天麻钩藤颗粒。适合高血压伴头痛、头晕、脾气急的情况,能平肝息风、清热安神,注意要按说明书或医嘱吃,别和降压西药随便叠加(需咨询医生)。
- 典型症状:头痛时昏沉,像有东西“压着”,严重了还会恶心、想吐痰;平时痰多、胸口发闷,吃东西也没胃口;舌头胖、舌苔白腻,搭脉时像珠子滚过手指,滑滑的。
- 核心病机:是体内痰湿太多,堵在了头部经络,就像“痰把头部的气血糊住了”,不通就会痛。
- 治疗原则:把痰湿化掉,再顺气止痛。
- 常用方药:半夏白术天麻汤。“半夏”能化痰、止恶心,“白术”能祛湿,“天麻”专门治头痛头晕,三者配合着把体内的痰和湿清掉,头部不“堵”了,头痛就缓解了。
- 对应中成药:半夏天麻丸。能健脾祛湿、化痰息风,适合痰多、头痛昏沉、吃不下饭的情况,注意如果是阴虚头痛(比如口干、手心热)就别用。
- 典型症状:头痛不是剧烈疼,而是“隐隐作痛”;还会伴着头晕、脸色苍白或发黄,手脚发麻、没力气;女性可能月经量少、颜色淡;舌头淡、舌苔薄白,搭脉时像摸细线,又细又弱。
- 核心病机:是气血不够,没法“滋养头部”——就像庄稼缺水缺肥会蔫,头部经络没了营养,所以会隐隐作痛。
- 治疗原则:补气血,再滋养头部止痛。
- 常用方药:八珍汤(或者加味四物汤)。八珍汤是“补气血的基础方”,里面有当归、熟地、白芍这些补血的药,再加点川芎止痛,气血补上来了,头部得到滋养,头痛自然就轻了。
- 对应中成药:八珍丸/颗粒(气血双补)、当归补血口服液(适合血虚为主,伴乏力、面色白)。如果头痛明显,可在补气血的同时,搭配少量养血止痛的药(如养血安神片),注意感冒期间别吃补药。
- 典型症状:头痛时偏“空痛”,感觉头里空空的,还会伴着头晕、耳鸣;平时腰和膝盖没力气,晚上可能起夜多或睡不着;如果是肾阴虚,还会怕热、盗汗;肾阳虚的话就怕冷、手脚凉;舌头淡或红,搭脉时得摸得深一点才能感觉到,还又细又弱。
- 核心病机:肾是“先天之本”,肾气不足的话,头部就得不到滋养,就像“根部缺水,枝叶蔫了”,所以会空痛。
- 治疗原则:肾阴虚就补阴,肾阳虚就温肾,再配合止痛。
- 常用方药:肾阴虚用大补元煎,里面有熟地、枸杞这些补肾阴的药;肾阳虚的话,可能会加少量肉桂、附子(但得中医生严格辨证,避免上火),从肾脏这个“根源”补起,头部滋养够了,空痛就缓解了。
- 对应中成药:肾阴虚选六味地黄丸/杞菊地黄丸(杞菊款更适合伴头晕耳鸣的头痛);肾阳虚选桂附地黄丸(适合怕冷、腰膝冷痛的头痛)。注意别搞反——阴虚吃了温阳药会上火,阳虚吃了滋阴药会加重怕冷。
- 典型症状:头痛是“隐隐作痛或绵绵的疼”,最明显的特点是一累就加重——比如干活、想事儿久了,头就更疼;还会伴着全身没力气、说话气短,稍微动动就出汗、精神差;脸色偏白;舌头淡、舌苔薄白,搭脉时摸起来没力气,按下去更弱。
- 核心病机:气虚了就“没动力”——气血得靠“气”推着才能滋养头部,气虚的话气血跑不动,头部得不到足够滋养,就像“机器缺了动力,零件得不到润滑”,尤其劳累后气更耗,头痛自然会加重。
- 治疗原则:补益气力、把清气往上提(中医叫“升清”),再滋养头部止痛。
- 常用方药:补中益气汤。方里的“黄芪、党参”是“补气主力”,能快速补全身的气;“升麻、柴胡”专门把清气往上提,送到头部;再加当归补血、川芎止痛,特别适合“累出来的头痛”,比如长期加班、产后虚弱引发的头痛。
- 对应中成药:补中益气丸/颗粒。适合劳累后头痛、气短乏力、爱出汗的情况,最好在饭前吃,吸收更好,注意感冒发热时别吃,以免“把病气关在里面”。
- 典型症状:头痛是“固定地方刺痛”——比如左边太阳穴或头顶固定一个点疼,像针扎一样,而且晚上疼得更重;头痛时间长,常常超过1个月,可能之前头被撞过;女性月经可能有血块、会痛经;舌头边缘或中间有深色的瘀点、瘀斑,搭脉时像水流不畅,摸起来不顺畅。
- 核心病机:是头部经络里有瘀血堵着,气血完全不通——中医说“瘀血不去,新血不生”,堵塞的地方气血过不来,就会“刺痛”,到了晚上气血运行慢,堵塞更明显,所以疼得更厉害。
- 治疗原则:把瘀血化掉,再打通经络止痛。
- 常用方药:通窍活血汤。方里的“桃仁、红花”是“活血主力”,能化掉深层的瘀血;“川芎、赤芍”通络止痛,专门针对头部瘀血;还会加少量麝香(或人工麝香)通头部的窍道,让活血药能直达病灶,适合“老头痛”“外伤后头痛”,不过要注意:如果有出血倾向(比如牙龈老出血、月经量多),得中医生辨证后慎用。
- 对应中成药:血府逐瘀丸/胶囊(适合全身有瘀血表现,如胸痛、月经血块多)、通窍活血颗粒(更针对头部瘀血,如外伤后头痛、固定刺痛)。注意这类药有活血作用,孕妇绝对不能用,有出血倾向的人要咨询医生。
说到底,中医治头痛的关键就是“对证”——比如受凉头痛要散寒,累出来的头痛要补气,固定刺痛要活血,用药方向完全不一样。而且中成药虽方便,但也得“对证选”,比如同样是头痛,风寒用川芎茶调颗粒,风热用芎菊上清丸,用反了不仅没用,还可能加重症状。所以要是长期受头痛困扰,建议先找专业中医师辨证,再根据证型选方药或中成药,别自己随便买着吃,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。
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,每个人体质不一样,具体用药请遵医嘱!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头突然像针扎一样痛,很痛很痛(头痛找对证型才管用中医9类方中成药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