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年觉得手脚冰凉,冬天怕风,夏天吹空调也容易打喷嚏?不少人一听就摆摆手:“我体质虚,天生的。”但在中医眼里,这未必是“天生”,而可能是“寒气入侵,寒从足生”。别小看这点凉意,它就像是房子漏了风,今天冷一丝,明天湿一缕,久而久之,寒气扎根,百病丛生。
一个人最怕的,不是风雪扑面,而是身上藏着冷气自己不自知。今天这篇文章,就和你慢慢掰扯掰扯,手脚冰凉这件“小事儿”,究竟藏着怎样的“大问题”。
我们从脚底说起。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,血液要绕一大圈才能供给到这里,如果血管收缩、循环变慢,脚就成了“冷宫”。
这种情况,现代医学称之为末梢循环障碍,在中医里则叫做阳虚寒凝。两种说法看似不同,实则殊途同归。血不畅,气不行,寒气趁虚而入,就像冬天忘了关窗,屋里再怎么生火都不暖。
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手脚冰凉,这可不是心理作用。一项发表于《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》的研究指出,女性在经期、排卵期等生理阶段,体内激素波动会造成血管反应性变化,尤其在气温较低时,血流优先供应内脏,四肢就成了“牺牲品”。
记得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说:“寒邪中人,先从足起。”古代人穿布鞋,地气寒湿更易侵体。如今我们穿着皮鞋运动鞋,寒气就藏在空调房、冷饮、冰啤酒里。你以为自己喝的是快乐水,身体却在默默打哆嗦。
“寒气”到底是个啥?是风?是冷空气?还是心理作用?
从现代医学角度解释,寒气并不是某种看得见的东西,而是低温对身体造成的血管收缩、代谢减慢、免疫抑制等一系列反应的总和。
就像电动车电池在冬天掉电快,是因为低温让它放电效率变差了。人也一样,寒气让人体“掉性能”,最先受影响的往往是肠胃和关节。
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容易“招寒”?这是天生的吗?
有一定的遗传因素,但更关键的是后天生活方式。比如:
· 常年穿露脚踝裤,风一吹凉到心
· 爱吃生冷食物,尤其夏天啤酒配小龙虾
· 久坐不动,血液循环差
· 情绪抑郁,焦虑压力大
你没看错,心理状态也会影响体温感知。哈佛大学心理行为研究团队发现,焦虑人群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普通人,这是因为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,导致末梢血管反应异常。也就是说,越焦虑的人越容易手脚冰凉,越冰凉的人越容易焦虑,形成一个恶性循环。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想起了林黛玉。她体弱多病,常年穿着薄衫,动不动就咳嗽。脂砚斋评语说她“性情中自有一段凄冷”,这“冷”字,不光是内心,更是体质。
细想一下,《红楼梦》里黛玉的形象,正是典型的阳虚寒盛体质。这不是文学夸张,而是古人观察入微的体现。
那问题来了,寒气入体,有什么危害?
首先是血液循环障碍,长期寒冷可导致血管收缩、血压升高,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。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团队曾在2022年发布研究指出,冬季气温骤降时,高血压患者突发心梗的概率上升近30%。其中一大诱因就是寒冷导致的血管痉挛。
其次是免疫力下降。中医有句话叫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寒气久积,正气受损,身体就容易反复感冒、宫寒、关节疼痛,甚至痛经、不孕等问题。
尤其对于女性来说,宫寒是个大问题,因为寒为阴邪,最容易损伤阳气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月经失调,甚至影响排卵。
现实生活中,很多人对“宫寒”这个词嗤之以鼻,认为是伪科学。但《中华妇产科杂志》曾刊登一项临床研究,显示慢性盆腔冷刺激会引发子宫平滑肌紧张性增加,进而影响子宫内膜血供。这就是中医说的“寒凝血瘀”,现代医学说的“子宫供血不足”。
说到底,寒气这东西,不是玄学,而是你生活习惯的一面镜子。
那我们该怎么办?穿秋裤?泡脚?灸艾草?这些方法当然不错,但远远不够。要从根上调理,必须从日常饮食、作息、情绪入手。
饮食上,多吃温性食物,比如牛肉、羊肉、姜、葱、红枣、桂圆。别小看生姜,它是天然的“驱寒大将军”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姜能温中止呕、发汗解表、温肺止咳,用在寒湿体质上最合适不过。
作息上,早睡早起、适度运动是关键。不是说要你每天晨跑五公里,而是让身体保持一定的阳气升发。早晨7点到9点是胃经当令,吃顿热早餐,胜过一堆补品。
情绪上,别总窝着、闷着、憋着。阳气怕压抑,就像火焰怕水。一个人如果长期郁郁寡欢,肝气郁结,阳气不升,寒湿自然趁虚而入。中医讲“喜伤心,怒伤肝,思伤脾,忧伤肺,恐伤肾”,情绪与五脏互为表里,调情绪就是调体质。
要特别提醒的是,不少年轻人喜欢冬天光腿穿短裙,觉得美丽不怕冷。但你不知道的是,寒气从膝关节进入,最容易损伤肾阳和生殖系统。你以为自己年轻扛得住,其实身体早在记账,迟早要来讨债。
古人讲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现在正值秋分之后,昼夜温差大,是寒气最容易钻空子的时节。此时不调,入冬更难熬。
说到这儿,不妨举个现实例子。2021年,湖南一位26岁女生因长期手脚冰凉、痛经严重去医院检查,结果发现是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。
医生详细询问后发现,她爱喝冰奶茶,每天早起空腹一杯绿茶,还爱吹空调直吹腿部。她以为是“小毛病”,其实早已埋下隐患。经过三个月调理饮食与生活方式,症状明显改善。这不是个例,而是越来越常见的都市病缩影。
很多人问我,寒气到底能不能“逼出去”?我的回答是:可以,但要慢。就像屋子受潮,需要开窗通风、太阳照射、定期除湿,一点点恢复。身体也是,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温养,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“补一阵”。
别等到身体出问题了,才想起该保暖;别等到手脚发紫了,才明白阳气多么重要。就像一句老话说的:“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。”寒气一旦与湿气结盟,便成了身体最难缠的敌人。
每年一入秋,身边感冒、咳嗽、痛经的人就多了起来?不是巧合,而是“寒气”开始忙活的时候了。
别再把手脚冰凉当作小事。它不是你体质差的“个性签名”,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。你听到了,就要回应它,哪怕只是晚上泡个脚,早上晒晒太阳,慢慢地,身体会感谢你的用心。
身体不是机器,不是今天坏了明天修,而是一本你每天亲手写的账本。你怎么对它,它就怎么回应你。
参考文献:
1. 《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》2022年第31卷第6期
2. 《中华妇产科杂志》2020年第55卷第4期
3. 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》2022年第42卷第2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手脚冰凉什么原因?(常感手脚冰凉中医认为可能与寒气入侵相关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