诊断性刮宫(诊断性刮宫是什么)

诊断性刮宫(诊断性刮宫是什么)

傅清俊 2025-09-18 国际视野 2 次浏览 0个评论

诊断性刮宫是什么?

诊断性刮宫(简称诊刮)是妇科常用的一种有创性检查手段,通过刮取子宫内膜或宫颈组织,进行病理检查,以明确病变性质、辅助临床诊断。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解析:

一、核心目的明确病理诊断:判断子宫内膜或宫颈是否存在病变(如增生、息肉、炎症、癌前病变或癌变等)。排查病因:用于解释异常子宫出血、绝经后出血、不孕等症状的原因。区分病变部位:通过 “分段诊刮” 区分病变来自宫颈管还是宫腔,尤其适用于怀疑恶性肿瘤(如宫颈癌、子宫内膜癌)的情况。二、操作方式

根据检查目标不同,分为两类:

普通诊刮操作范围:仅刮取宫腔内子宫内膜组织。适用场景:单纯排查子宫内膜病变(如月经失调、内膜增厚)。时机:通常在月经前 1~2 天或月经来潮 6 小时内进行(此时内膜处于分泌期,便于观察排卵功能)。

分段诊刮操作范围:分两步刮取组织:① 先刮取宫颈管组织(不进入宫腔,避免污染样本);② 再刮取宫腔内子宫内膜组织。适用场景:怀疑病变累及宫颈管(如宫颈癌扩散、内膜癌转移),需明确病变部位。

三、适用情况(哪些人需要做?)异常子宫出血:月经周期紊乱、经量过多、淋漓不净或非经期出血。绝经后出血:排除子宫内膜癌、宫颈癌等恶性疾病。不孕症或反复流产:通过内膜病理判断是否存在炎症、分泌异常(如黄体功能不足)等影响怀孕的因素。影像学异常:B 超、MRI 等提示内膜增厚、回声不均或宫腔占位(如息肉)。可疑恶性肿瘤:如接触性出血、异常排液,需通过病理确诊。四、术前与术后注意事项术前准备避开炎症期:急性阴道炎、盆腔炎患者需先治疗,控制炎症后再操作。完善检查:血常规、凝血功能、传染病筛查(如乙肝、梅毒)、妇科检查等。麻醉选择:普通诊刮可局麻或不麻醉;无痛诊刮需全身麻醉,需空腹 6~8 小时。术后护理出血观察:术后可能有少量阴道出血(持续 3~7 天),若出血量超过月经量、伴剧烈腹痛或发热,需立即就医。预防感染:术后 2 周内避免盆浴、游泳及性生活,遵医嘱服用抗生素(如头孢类)。休息与饮食:建议休息 1~2 周,避免重体力劳动;饮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。病理结果:组织标本需送病理检查,通常 3~5 天出结果,以指导后续治疗(如药物调理、手术等)。五、风险与并发症感染:操作可能引发盆腔炎症,严格消毒和术后抗炎可降低风险。子宫穿孔:罕见但严重,多因子宫过度屈曲或操作粗暴导致,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执行。宫腔粘连:多次刮宫可能损伤内膜基底层,导致宫腔粘连(表现为月经量减少、闭经),需谨慎操作。疼痛或不适:部分患者可能感到下腹胀痛,通常可耐受。六、与治疗性刮宫的区别

类型

目的

操作特点

常见场景

诊断性刮宫

获取组织明确诊断

刮取组织量少,侧重病理检查

排查内膜癌、月经失调原因

治疗性刮宫

清除宫腔内容物(治疗目的)

刮取更彻底,侧重治疗

人工流产、清除胎盘残留等

总结

诊断性刮宫是妇科重要的诊断手段,虽为有创操作,但能为疾病确诊提供关键依据。若医生建议进行此项检查,需配合完善术前评估,选择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操作,术后密切观察身体反应。病理结果是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(如药物治疗、手术或随访观察),无需过度焦虑,但需重视检查的必要性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诊断性刮宫(诊断性刮宫是什么)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