►
本文1812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王阿姨今年58岁,过去总觉得自己身体挺好,偶尔咳嗽两声就当是“上了年纪的小毛病”。直到上个月,她在家中突然呼吸困难,脸色发青,被急送到医院抢救。
医生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急性加重期,肺功能已严重受损。更令人遗憾的是,早在两年前,王阿姨的身体就已多次发出“肺部报警”的信号,只是她一直没当回事。
很多人以为肺病恶化的标志就是咳嗽、咳痰,其实,真正值得警惕的,是其他三个更容易被忽视的症状。
1. 走几步就喘,爬楼像登山
气促,是肺功能下降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。
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高志敏指出,慢阻肺、肺纤维化、肺气肿等疾病,在早期并不一定咳嗽明显,但患者会在走路、上楼、做家务时明显感觉“喘不过气来”。
很多人以为是“年纪大了体力差”,却不知道这其实是肺部换气能力下降的表现——氧气进不来,二氧化碳排不出,身体就像缺了“发动机”。
2. 睡觉时频繁憋醒,晨起头晕乏力
如果你晚上经常被憋醒、早上醒来头痛、没精神,可能是夜间低氧血症在作祟。
医院研究发现,慢阻肺患者夜间血氧水平下降明显,尤其在平躺睡觉时更容易出现呼吸暂停、憋气、心率异常等症状。
这不是普通的失眠,而是肺部无法提供足够氧气的“求救信号”。长期低氧,会加速肺损伤、诱发心脑血管意外。
3. 手指变粗、指甲鼓起,像“鼓槌”
这种现象叫杵状指,是长期缺氧最典型的体征之一。
呼吸科医生指出,手指末端变粗、指甲像半球形隆起,说明体内慢性缺氧已存在很久,多见于肺癌、间质性肺病、肺脓肿等重症肺病患者。
可惜的是,这一明显体征往往被误认为是“手指粗”“天生长这样”,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期。
根据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布的《中国慢性呼吸疾病防控报告》,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,慢阻肺患病率达13.7%,总患病人数超过1亿。
但令人担忧的是,越来越多年轻人也成了肺病的“潜在受害者”。
吸烟、空气污染、反复呼吸道感染、长期熬夜、久坐少动……这些生活方式正在悄悄损害我们的肺。
尤其是电子烟的流行,让不少年轻人误以为无害。事实上,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明确指出,电子烟同样会破坏肺泡结构,诱发慢性炎症反应。
肺病不是“老年人才得的病”,而是一个从年轻时就开始埋下隐患的过程。
咳嗽本身不是坏事,它是身体清除刺激物的一种保护机制。但如果咳嗽持续超过8周,尤其伴随咳痰、气喘、声音嘶哑或体重下降,就不能再拖。
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专家表示,很多严重肺病的早期表现就是慢性咳嗽,包括肺结核、支气管扩张、哮喘、甚至肺癌。
这些病症早发现、早治疗,完全可以控制甚至逆转。但问题是,大多数人总是等到“咳得睡不着”“喘得上不来气”才肯就医,等到确诊时,往往已发展到晚期。
1. 戒烟,立即开始
不论你是吸传统香烟还是电子烟,停止才是最好的保护。只要停止吸烟,肺功能就能逐步恢复,哪怕已经有基础病,也能减缓进展。
2. 戴好口罩,尤其在空气质量差时
雾霾天、装修现场、粉尘环境中,PM2.5颗粒会直接进入肺泡,引发慢性炎症。出门戴口罩,回家多通风,是最简单有效的防护手段。
3. 不要乱吃止咳药
市面上很多止咳药主要成分是右美沙芬、可待因等中枢抑制剂,只能暂时压制咳嗽症状,却掩盖了病因。长期使用可能延误诊断。
4. 每年做一次肺功能检查
尤其是有吸烟史、呼吸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,肺功能检查比X光更早发现问题。一次吹气检测,几分钟就能评估肺健康。
5. 经常干咳、气喘,要去呼吸科,不是耳鼻喉科
很多人一咳嗽就跑耳鼻喉科,以为是“嗓子问题”,但其实根源在肺。专科对症,才能对因治疗。
肺病不可怕,但怕的是“拖”肺病从来都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,它是日积月累的身体伤害所致。
从反复咳嗽到气短乏力,从夜间憋醒到杵状指……身体早就给了我们一次次“提前预警”。
别再用“没事”“小毛病”来安慰自己,也别等到需要吸氧、插管,才追悔莫及。
肺在报警,请认真聆听。
参考资料:
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:《中国慢性呼吸疾病防控报告(2023)》
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: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(2021年修订版)》
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访谈资料
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》,2022年第45期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COPD是什么病?COPD急性加重期又是什么?(医生提醒肺病加重前常先出现这3个异常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