痢疾是临床常见的肠道感染性疾病,多由饮食不洁、湿热或寒湿侵袭肠道引发,核心表现为腹痛、腹泻(便次频繁,多伴黏液或脓血)、里急后重(排便后仍有便意),部分患者伴随发热、乏力。治疗需根据病情类型(如湿热型、寒湿型、中毒型)与严重程度选择药物,其中中成药侧重辨证调理肠道功能,西药侧重快速控制感染与缓解症状。以下7种中成药与3种西药,需在消化内科或感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盲目用药导致“病情迁延”(如细菌性痢疾未用抗菌药)或“药性冲突”(如湿热型痢疾用温补药)。
一、治疗痢疾的7种中成药:核心功效与适用场景
(一)湿热型痢疾常用药(占痢疾临床多数,表现为脓血便、肛门灼热)
1. 香连丸
适用场景:中医辨证属“大肠湿热”,常见于夏季吃生冷不洁食物后发病,核心表现为腹痛剧烈(排便前加重)、腹泻(便色黄褐,带黏液或脓血,每天5-10次)、肛门灼热(排便后仍有灼热感)、口苦口臭,部分患者伴发热(体温37.5-38.5℃),适合急性细菌性痢疾、溃疡性结肠炎属湿热型者。
核心作用:以“清热燥湿、行气止痛”为主,通过黄连清泻肠道湿热(减少黏液脓血),木香行气导滞(缓解腹痛、里急后重),针对湿热阻滞肠道导致的痢疾,尤其适合症状较轻、无明显脱水的患者。
注意事项:
- 药性偏寒凉,偶见轻微恶心、腹胀,饭后服药可减轻,脾胃虚寒者(平时易腹泻、怕冷)慎用,避免加重虚寒症状;
- 服药期间忌辛辣、油腻食物(如辣椒、炸鸡),饮食以清淡流质(如米汤、稀粥)为主,减少肠道刺激。
2. 葛根芩连丸
适用场景:针对“湿热蕴结肠道”,常见于饮食不节、外感湿热人群,核心表现为身热烦躁(体温38℃左右)、肛门灼热、腹泻急迫(便次频繁,量多质稀,伴少量黏液)、口渴喜饮,适合急性肠炎、细菌性痢疾属湿热型且伴发热者。
核心作用:通过葛根升阳止泻(缓解腹泻急迫感),黄芩、黄连清热燥湿(清除肠道湿热),甘草调和药性,兼顾“清热”与“止泻”,尤其适合湿热痢疾伴明显发热、口渴的患者。
注意事项:
- 服药期间需补充水分,避免脱水(可喝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),发热超过38.5℃时需及时就医,排查是否合并严重感染;
- 偶见皮疹、瘙痒等过敏反应,过敏体质者禁用,症状严重者需立即停药并抗过敏治疗。
3. 复方黄连素片
适用场景:针对“大肠湿热”,核心表现为腹痛腹泻(便带脓血或黏液,里急后重明显)、肛门灼热、恶心呕吐,适合急性细菌性痢疾、慢性痢疾急性发作期属湿热型者。
核心作用:含盐酸小檗碱(黄连素)、木香、吴茱萸等成分,既能抑制肠道细菌(如痢疾杆菌),又能清热燥湿、行气止痛,快速缓解脓血便与腹痛,兼具“抗菌”与“调理”作用。
注意事项:
- 少数人服药后出现恶心、呕吐、皮疹,多可自行缓解,严重者需停药;
- 不可长期服用(超过7天),避免导致肠道菌群失调(出现腹胀、便秘交替),症状缓解后需及时减量或停药。
(二)寒湿型痢疾常用药(表现为稀便无脓血、怕冷)
1. 藿香正气丸(水/胶囊)
适用场景:中医辨证属“寒湿困脾”,常见于淋雨、吃生冷食物后发病,核心表现为腹痛(隐痛为主,无明显灼热感)、腹泻(便色清稀,无脓血,量多)、恶心呕吐(伴清水样痰)、怕冷、头痛,适合急性肠炎、病毒性痢疾属寒湿型者。
核心作用:通过藿香、紫苏叶散寒化湿(清除肠道寒湿),白术、茯苓健脾止泻(改善稀便),半夏、陈皮和胃止呕(缓解恶心),针对寒湿侵袭肠道导致的痢疾,尤其适合伴呕吐、怕冷的患者。
注意事项:
- 藿香正气水含酒精,服药期间忌饮酒,避免驾驶或操作精密仪器;对酒精过敏者可选丸剂或胶囊剂;
- 服药期间需注意保暖,避免再次受凉,饮食以温性食物(如生姜粥、面条)为主,忌生冷水果(如西瓜、梨)。
2. 附子理中丸
适用场景:针对“脾胃虚寒、寒湿下注”,常见于脾胃虚弱人群(平时易怕冷、腹泻),核心表现为腹痛(喜温喜按,热敷后缓解)、腹泻(便稀溏,无脓血,每天3-5次)、手脚发凉、食欲差,适合慢性痢疾、肠易激综合征属虚寒型者。
核心作用:以“温中健脾”为主,通过附子、干姜温阳散寒(驱散肠道寒气),党参、白术健脾益气(增强肠道功能),针对虚寒导致的慢性痢疾,尤其适合无发热、脓血便的患者。
注意事项:
- 药性偏温热,偶见口干、上火(如咽喉干痛),可适量喝温水缓解,湿热型痢疾(伴脓血、肛门灼热)禁用,避免加重湿热;
- 孕妇慎用,方中附子有一定刺激性,需严格遵医嘱服用,不可过量。
(三)痢疾伴里急后重、腹痛常用药
1. 枳实导滞丸
适用场景:针对“食积湿热”,常见于暴饮暴食后发病,核心表现为腹痛(腹胀明显,按压时疼痛加重)、腹泻(便带黏液,伴未消化食物残渣)、里急后重(排便不畅,便意频繁)、嗳气酸腐,适合消化不良合并细菌性痢疾属食积湿热型者。
核心作用:通过枳实行气导滞(缓解腹胀、里急后重),大黄、黄连清热利湿(清除湿热),神曲、麦芽消食化积(改善食积),兼顾“消食”与“治痢”,尤其适合伴食积的痢疾患者。
注意事项:
- 含大黄,药性偏泻下,孕妇禁用,脾胃虚弱者(平时易乏力、便溏)慎用,避免导致腹泻加重;
- 症状缓解(腹胀、里急后重消失)后需立即停药,不可长期服用,防止损伤脾胃正气。
2. 固本益肠片
适用场景:针对“脾肾阳虚、运化失常”,常见于慢性痢疾反复发作人群,核心表现为腹痛(空腹时加重,吃饭后缓解)、腹泻(便稀溏,偶伴少量黏液,无脓血,遇冷加重)、乏力、腰膝酸软(肾虚表现),适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、慢性痢疾属脾肾阳虚型者。
核心作用:通过党参、黄芪健脾益气(增强肠道抵抗力),补骨脂、肉豆蔻温肾止泻(改善虚寒腹泻),针对慢性痢疾反复发作,尤其适合伴乏力、腰膝酸软的患者。
注意事项:
- 服药期间需规律饮食,避免劳累,减少痢疾复发诱因;
- 湿热型痢疾急性期(伴脓血、发热)禁用,避免“闭门留寇”(滋补导致湿热滞留体内)。
二、治疗痢疾的3种西药:核心功效与适用场景
(一)抗菌药(针对细菌性痢疾,需凭处方使用)
1. 诺氟沙星胶囊
适用场景:用于敏感菌(如痢疾杆菌、大肠杆菌)引起的急性细菌性痢疾,核心表现为高热(体温38.5℃以上)、脓血便(每天10次以上)、里急后重明显,伴恶心呕吐,适合成人细菌性痢疾急性期。
核心作用: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,阻止细菌繁殖,快速控制肠道感染,缓解脓血便与发热,通常用药3-5天后症状可明显减轻。
注意事项:
- 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(可能影响骨骼发育),孕妇、哺乳期妇女禁用,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减量,避免药物蓄积;
- 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、腹泻、头痛,偶见皮疹、瘙痒,严重者可能出现肌腱炎(关节疼痛),出现不适需立即停药;
- 不可自行使用,需通过大便常规+培养明确细菌性感染后,在医生指导下服用,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。
2. 头孢曲松钠(注射剂)
适用场景:用于重症细菌性痢疾(如中毒型痢疾),核心表现为高热不退(体温39℃以上)、脓血便频繁(伴脱水、意识模糊)、休克早期症状(如血压下降、四肢湿冷),适合成人及儿童重症感染。
核心作用: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,抗菌谱广、杀菌力强,通过注射给药快速起效,控制严重肠道感染,防止病情进展为休克。
注意事项:
- 需做皮试(过敏试验),对头孢类药物过敏者禁用,对青霉素过敏者慎用(可能交叉过敏);
- 常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、皮疹,严重者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(呼吸困难、血压骤降),需在医院监护下使用,备好急救药物;
- 儿童用药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,避免过量导致肝肾功能损伤,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、肝肾功能。
(二)对症治疗西药(缓解腹泻、腹痛症状)
蒙脱石散
适用场景:用于各类型痢疾(细菌性、病毒性、寒湿型等)伴明显腹泻,核心表现为便次频繁(每天5次以上)、稀便或水样便,无明显脓血(若有脓血需先控制感染),适合成人及儿童。
核心作用:通过吸附肠道内病原体(细菌、病毒)与毒素,减少肠道刺激,同时覆盖肠道黏膜,形成保护层,缓解腹泻急迫感,通常用药1-2天后腹泻次数可减少。
注意事项:
- 需与其他药物间隔1-2小时服用(避免吸附药物,影响药效),如与诺氟沙星同用,需先服诺氟沙星,1小时后再服蒙脱石散;
- 偶见便秘(服药过量或长期服用),症状缓解后需及时停药,避免肠道蠕动减慢;儿童用药需根据年龄调整剂量,不可过量。
三、用药见效的信号,提示方案对症
规范用药3-7天后(急性细菌性痢疾疗程通常5-7天,慢性痢疾需14-21天),若出现以下变化,说明用药适配病情:
1. 腹泻缓解:便次明显减少(如从每天10次减至3次以下),大便性状改善(从脓血便、稀水样便转为软便,无黏液),里急后重感消失(排便后无残留便意);
2. 伴随症状改善:腹痛减轻(从剧烈疼痛转为隐痛或无痛),发热消退(体温恢复正常,无反复),恶心呕吐停止,能正常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(如粥、面条);
3. 整体状态好转:乏力、头晕症状消失,无脱水表现(如口干、尿少、皮肤弹性差),精神状态恢复,可进行轻微活动(如散步)。
若用药7天后症状无改善(如脓血便仍频繁、高热不退),或出现新不适(如意识模糊、血压下降、黑便),需立即停药并急诊就医,排查“耐药菌感染”(如诺氟沙星无效)或“中毒型痢疾”,避免延误救治。
四、用药不适?正确应对方法
- 轻微不适(常见反应,可调整):
- 服用香连丸、葛根芩连丸后出现轻微腹胀、恶心:改为饭后30分钟服药,同时喝温米汤,减少寒凉药物对肠道的刺激;
- 服用蒙脱石散后出现轻微便秘:减少服药剂量(如从每次1袋减至半袋),适量喝温水,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(如蔬菜粥),多数人可缓解;
- 服用诺氟沙星后出现轻微头痛、恶心:避免空腹服药,饮食以清淡为主,避免辛辣食物,症状多可自行减轻;
- 明显不适(需警惕,立即停药):
- 服用任何药物后出现皮疹、瘙痒、呼吸困难(过敏反应):立即停药,口服氯雷他定(成人)或儿童专用抗过敏药,严重者拨打急救电话,有过敏史者禁用相关药物;
- 服用头孢曲松钠后出现注射部位红肿、疼痛加剧:可能为局部感染,立即告知医护人员,更换注射部位并消毒,避免感染扩散;
- 服用诺氟沙星后出现关节疼痛、肌腱肿胀:可能为肌腱炎,立即停药,避免剧烈活动(防止肌腱断裂),及时就医检查,更换抗菌药物;
- 服用附子理中丸后出现肛门灼热、脓血便增多:可能为湿热型痢疾误用温补药,立即停药,改用香连丸等清热药物,同时就医调整方案。
五、用药核心原则与禁忌
1. 用药原则
- 先辨类型,忌“见泻就用”:细菌性痢疾(有脓血、发热)需用抗菌药(如诺氟沙星)+ 中成药(如香连丸),寒湿型痢疾(稀便、怕冷)用藿香正气丸,不可仅凭“腹泻”盲目用药(如病毒性痢疾用诺氟沙星无效);
- 对症联合,忌“单一用药”:重症细菌性痢疾需“抗菌药(头孢曲松钠)+ 蒙脱石散(止泻)+ 口服补液盐(防脱水)”联合,慢性痢疾需“中成药(固本益肠片)+ 益生菌(调节菌群)”,避免单一用药导致病情迁延;
- 控制疗程,忌“长期滥用”:抗菌药(如诺氟沙星)疗程不超过7天,蒙脱石散不超过5天,中成药不超过14天,避免长期用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(出现腹胀、便秘交替)或细菌耐药。
2. 绝对禁忌
- 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:如对头孢类过敏者禁用头孢曲松钠,对黄连过敏者禁用香连丸,对喹诺酮类过敏者禁用诺氟沙星;
- 特定人群禁用: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诺氟沙星,孕妇禁用诺氟沙星、头孢曲松钠(需医生评估风险),对酒精过敏者禁用藿香正气水;
- 证型不符者禁用:湿热型痢疾(脓血、肛门灼热)禁用附子理中丸、藿香正气丸(温补药物加重湿热),虚寒型痢疾(无脓血、怕冷)禁用香连丸、葛根芩连丸(寒凉药物加重虚寒)。
3. 慎用人群
- 慢性病患者: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诺氟沙星、头孢曲松钠(需减量并监测肝肾功能),糖尿病患者慎用口服补液盐(需选择无糖型),避免影响血糖;
- 儿童与老年人:儿童细菌性痢疾首选头孢曲松钠(需调整剂量),禁用诺氟沙星;老年人肠道功能弱,慎用蒙脱石散(避免便秘),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剂量;
- 孕妇与哺乳期妇女:孕妇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药物(如细菌性痢疾可选青霉素类抗菌药,避免头孢曲松钠),哺乳期妇女用药期间需暂停哺乳,避免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。
六、避免3个常见用药认知误区
1. “痢疾就是腹泻,吃蒙脱石散就能好”:错!蒙脱石散仅缓解腹泻症状,若为细菌性痢疾(有脓血、发热),需同时用抗菌药(如诺氟沙星)控制感染,否则感染持续会导致病情反复,甚至发展为慢性痢疾;
2. “中成药无副作用,长期吃能预防痢疾”:错!中成药也有不良反应(如香连丸致恶心,附子理中丸致上火),且痢疾为感染性疾病,无“预防用药”,长期服用中成药会损伤脾胃功能,反而增加患病风险;
3. “症状好转就停药,不用吃完疗程”:错!细菌性痢疾需服完抗菌药疗程(如5-7天),即使症状缓解也需继续,避免细菌未彻底清除导致复发或耐药(如诺氟沙星未服完,可能出现耐药菌,下次用药无效)。
七、2个辅助措施,提升治疗效果
1. 生活方式调整(核心基础)
- 饮食调理:
- 急性期(腹泻频繁、发热):以清淡流质为主(如米汤、稀粥、口服补液盐),避免牛奶、豆浆(易腹胀),忌辛辣、油腻、生冷食物(如辣椒、炸鸡、冰饮);
- 恢复期(腹泻减少、无发热):逐渐过渡到半流质(如面条、蔬菜粥),适量吃易消化食物(如蒸蛋、山药),避免粗纤维食物(如芹菜、韭菜),防止肠道刺激;
- 卫生与隔离:
- 细菌性痢疾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(饭前便后洗手),粪便需消毒(用漂白粉浸泡),避免传染家人;
- 患病期间卧床休息,避免劳累(减少肠道负担),注意腹部保暖,避免受凉加重腹痛。
2. 预防脱水辅助(避免并发症)
- 轻度脱水(口干、尿少):口服补液盐(按说明书冲调),每次腹泻后喝100-200ml,补充水分与电解质,避免电解质紊乱(出现乏力、心律失常);
- 中度脱水(皮肤弹性差、头晕):需在医院静脉补液(如生理盐水、葡萄糖),同时监测血压、电解质,防止进展为休克;
- 儿童与老年人:需密切观察脱水迹象(如儿童哭时无泪、老年人尿量减少),及时补充液体,避免因脱水导致严重并发症(如肾衰竭)。
痢疾治疗的核心是“精准辨型+对症用药”,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#上头条 聊热点#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急性肠炎用什么药好(痢疾调理的常用药物7种中成药与3种西药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