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与功能:
位置: 位于脸颊两侧,是覆盖下颌角(下颌骨后下角)并向上延伸至颧弓(颧骨下缘)的厚实肌肉。当你咬紧牙关时,用手触摸脸颊两侧鼓起的硬块就是咬肌。

功能: 主要功能是强力提下颌骨(闭口、咬合、咀嚼)。
浅层激痛点: 最常见于咬肌下部靠近下颌角处。按压此处常引发深部耳痛、颞下颌关节痛、下颌磨牙区疼痛。

深层激痛点: 位于咬肌深层靠近颧弓处。按压此处常引发颞下颌关节深部痛、太阳穴痛、面颊深部痛,有时甚至牵涉到前额或眼部。

典型症状:
牙齿疼痛: 最常牵涉到上颌和下颌的后磨牙(大牙),常被误诊为牙源性疼痛(牙髓炎、牙周炎等)。牙医检查排除牙齿问题后,应高度怀疑咬肌激痛点。
颞下颌关节痛: 感觉耳前关节区域疼痛。
耳部疼痛: 深部耳痛、耳前或耳后痛。
面部疼痛: 面颊深部疼痛。
头痛: 太阳穴(颞部)疼痛、前额痛、眼周痛(类似紧张性头痛或偏头痛)。
张口受限/疼痛: 张嘴困难或张嘴时疼痛。
咀嚼困难/疼痛: 咀嚼食物时感觉不适或疼痛。
肌肉紧张与疲劳: 感觉脸颊肌肉紧绷、发硬,咀嚼或说话后容易累。
关节弹响/咔哒声: 虽然不是激痛点直接引起,但常伴随出现。
形成原因:
过度负荷:
夜磨牙或紧咬牙: 最主要原因!睡眠中无意识的磨牙或白天紧张时紧咬牙关,给咬肌施加巨大持续张力。
过度咀嚼: 频繁嚼口香糖、啃咬硬物(坚果、硬糖、冰块等)。
职业性因素: 需要长时间说话、歌唱或吹奏乐器。
肌肉创伤/劳损:
外伤: 面部或下颌受到撞击。
医源性损伤: 长时间张口进行牙科治疗、拔牙或口腔手术。
咬合干扰: 牙齿缺失、假牙不合适、正畸后咬合不协调、牙齿过度磨损等,导致肌肉需要异常工作来适应。
情绪与心理因素:
压力与焦虑: 是导致磨牙和紧咬牙的核心心理因素。
抑郁: 也可能伴随肌肉紧张。
不良姿势:
头前倾姿势: 长时间看电脑、手机导致头部过度前伸,增加舌骨上、下肌群张力,间接影响下颌位置和咬肌活动。上斜方肌、胸锁乳突肌等颈部肌肉的激痛点常与咬肌激痛点共存并相互激活。
寒冷刺激: 面部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中。
全身因素: 营养缺乏(如维生素B族、镁)、慢性感染、睡眠不足等可能降低肌肉疼痛阈值。

咬肌激痛点治疗方法
治疗目标是灭活激痛点、缓解疼痛、恢复肌肉正常功能、消除诱发因素。单一方法效果有限,通常需要综合治疗。
第一阶段:自我管理与家庭疗法(基础且重要)
意识与习惯改变:
避免紧咬牙: 白天有意识地保持“唇闭齿离”,即上下嘴唇轻轻闭合,但上下牙齿微微分开(约2-3mm间隙)。可在电脑、镜子旁贴纸条提醒自己“放松下巴”。
停止过度咀嚼: 戒掉嚼口香糖习惯,避免啃咬硬物。
调整饮食: 暂时选择软食,减少需要大力咀嚼的食物。
热敷与冷敷:
热敷: 用温热(非烫)湿毛巾敷在脸颊咬肌区域15-20分钟,每日数次。有助于放松肌肉、改善血液循环。洗澡时让热水冲淋面部和颈部也有帮助。
冷敷: 如果疼痛剧烈或有急性炎症迹象(如拔牙后),可短时间冷敷(10-15分钟)以减轻疼痛和肿胀。通常热敷更常用。
自我按摩与牵拉:
自我按摩:
洗净双手,用指腹(拇指或食中环指)定位咬肌(咬牙时鼓起处)。
放松下颌,用中等力度(感到酸痛但可忍受)在咬肌区域进行小范围、缓慢、深层的环形按揉或垂直于肌纤维方向的横向拨动。重点寻找压痛点(激痛点)。
找到激痛点后,持续、稳定地按压(非揉搓)该点约30秒-1分钟,直到痛感减轻约50-70%。力度以产生“良好疼痛”(释放感)为宜,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。
可配合下颌轻微开闭口活动进行按摩。
频率: 每天2-4次。
自我牵拉:
被动牵拉: 轻轻张开嘴到无痛范围的最大程度,用手辅助轻轻向下施加压力,保持20-30秒,感觉咬肌有轻微牵拉感(非剧痛),重复3-5次。注意动作轻柔缓慢。
主动牵拉: 张口至最大无痛范围,保持5-10秒,放松,重复数次。
侧向牵拉: 轻轻将下颌向一侧移动(如向左),感觉对侧咬肌(右侧)有牵拉感,保持20-30秒,换边。
姿势矫正:
改善头前倾姿势,保持耳朵与肩膀在一条直线上。工作学习时注意调整电脑屏幕高度,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
第二阶段:专业保守治疗
物理治疗:
专业手法治疗:
步骤1:PIR技术(灭活激痛点)
定位:拇指固定激痛点,施加持续压力至患者耐受极限(7/10痛感)。
对抗收缩:患者以20-30%力度轻缓闭口对抗阻力,维持5-7秒。
放松拉伸:患者呼气时,术者顺势将肌肉向张口方向牵拉(手指沿下颌角向下滑动),加深按压至新阻力屏障。
重复:3-5次循环,直至肌肉张力降低50%以上。
步骤2:横向摩擦按摩(破坏条索带结构)
操作:指尖垂直肌纤维,快速横向摩擦(频率2-3次/秒),范围限于1-2cm内,持续30-60秒。
深度:中层/深层需压力达骨面,以诱发局部充血为度。
步骤3:关节松动术(针对TMJ紊乱)
一手固定颧弓,另一手托下颌骨,做缓慢张口-闭口弧形运动,缓解关节卡压。
仪器治疗:
超声波治疗: 利用声波产生热效应和微按摩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。

超声波治疗仪
经皮神经电刺激: 通过电流干扰痛觉信号传导,缓解疼痛。

经皮电刺激神经疗仪
激光治疗: 低强度激光可能有助于消炎和促进组织修复。
运动疗法: 指导进行针对性的下颌运动练习(开闭口、侧移、前伸后缩)、颈部及肩部放松练习、姿势训练。
口腔科/颞下颌关节专科治疗:
咬合板: 最常用且有效的工具之一。由牙医定制,通常为夜间佩戴(针对磨牙),有时白天也需佩戴。作用包括:

咬合板
隔离上下牙齿,防止磨耗和过度紧咬牙。
提供稳定的咬合接触,减少肌肉异常活动。
改变下颌位置,减轻关节压力。
咬合调整: 如果存在明确的咬合干扰点,牙医可能进行少量调磨
修复缺失牙: 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和支持。
正畸治疗: 在特定情况下,矫正牙齿排列和咬合关系可能有助于长期改善。
药物治疗(需医生处方):
非甾体抗炎药: 如布洛芬、萘普生等,短期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。
肌肉松弛剂: 如环苯扎林、替扎尼定等,短期用于缓解严重肌肉痉挛。
抗焦虑/抗抑郁药: 低剂量的三环类抗抑郁药(如阿米替林)或特定抗焦虑药有时用于控制慢性疼痛和夜间磨牙。
肉毒杆菌毒素注射: 由专业医生操作,将肉毒素精准注射到咬肌激痛点区域。作用原理是暂时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号传递,使肌肉麻痹、萎缩(暂时性),从而减轻肌肉紧张、缓解疼痛、减少磨牙力度。效果通常持续3-6个月,可能需要重复注射。这是针对顽固性咬肌肥厚和激痛点疼痛的有效方法,但并非首选,通常在保守治疗无效时考虑。
第三阶段:注射治疗(保守治疗无效时考虑)
激痛点注射:
由医生(疼痛科、康复科、口腔颌面外科等)操作。
用细针将局部麻醉药(如利多卡因)或生理盐水直接注射到激痛点中心。
作用:机械性破坏紧绷带、稀释致痛物质、阻断痛觉传导,快速灭活激痛点并缓解疼痛。效果可能立竿见影,但需配合其他治疗防止复发。
重要原则与注意事项
综合治疗: 没有单一的“神药”。结合自我管理、物理治疗、口腔干预、必要时药物或注射,效果最佳。
病因治疗: 最关键的是找到并消除诱因! 特别是控制磨牙/紧咬牙、管理压力、矫正不良姿势和咬合问题。否则极易复发。
耐心与坚持: 慢性激痛点需要时间恢复。自我管理和家庭锻炼需要长期坚持。
专业诊断: 务必先看牙医排除牙齿本身的问题(龋齿、牙髓炎、牙周炎等)! 明确是肌源性疼痛后,再寻求相应的治疗(物理治疗师、颞下颌关节专科医生等)。
循序渐进: 从保守、无创的方法开始,效果不佳再考虑注射等有创治疗。
个体化: 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人具体情况(疼痛程度、诱因、伴随问题等)制定。
总结
咬肌激痛点是一个常见但常被忽视或误诊的疼痛来源。理解其牵涉痛模式(尤其是牙痛、耳痛、头痛)是识别它的关键。治疗的核心在于灭活激痛点、消除诱因(尤其是磨牙/紧咬牙和压力)和恢复肌肉功能。通过积极的自我管理(放松、按摩、牵拉、热敷)、专业的物理治疗和口腔干预(咬合板),大多数情况可以得到有效控制。对于顽固病例,肉毒毒素注射或激痛点注射可作为补充手段。记住,寻求专业诊断和制定个体化综合方案是成功治疗的基础。
本文中的图片借鉴于网络,如有侵权,告知删除!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左边咬肌疼是怎么回事(头颈部常见激痛点6 咬肌激痛点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