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腔梗的最好治疗方法(腔隙性脑梗死究竟要不要吃药防治腔梗的4类核心药物)

脑腔梗的最好治疗方法(腔隙性脑梗死究竟要不要吃药防治腔梗的4类核心药物)

谈新月 2025-09-27 国际视野 2 次浏览 0个评论

查完头颅CT或头颅MRI被诊断为“腔隙性脑梗塞”之后,有的人整天都会感到惶恐不安,脑中全是自己瘫痪在床,大小便都不能够自理的场景,越想那是越怕;有的人则完全不当回事,该吃吃该喝喝,一点也不放在心上。那么腔隙性脑梗死到底严不严重?究竟要不要治疗?什么情况下必须用药?以及防治腔隙性脑梗死有哪些核心药物?今天就和大家彻底把这几个问题讲清楚。

腔隙性脑梗死,又称“腔梗”,是一种由脑部微小动脉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病变。主要发生在基底节、脑桥和丘脑等部位。梗塞灶小,直径一般不超过15毫米,通常都在2~4毫米之间。由于病变范围较小,多数患者的症状都比较轻微,或者是没有症状。只有当病变发生在大脑的关键部位,否则一般不会出现头晕、肢体无力、说话含糊不清、记忆力下降等症状。

腔隙性脑梗死究竟要不要吃药?防治腔梗的4类核心药物

一、查出来腔隙性脑梗死,需要治疗吗?

腔隙性脑梗死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,包括是否有症状、梗死的位置和数量,以及是否存在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。《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》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:

1、对于没有出现明显肢体无力、言语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,通常不需要做特殊针对性治疗,但应当积极控制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,以防进一步脑梗死的发生。

2、对于发生在脑干、内囊等关键部位,出现偏瘫、言语不清、口角歪斜、肢体麻木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腔梗患者,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。

腔隙性脑梗死究竟要不要吃药?防治腔梗的4类核心药物

二、临床上常用于防治腔隙性脑梗死的核心药物有哪些呢?

1、抗血小板药物

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,减少血栓形成,降低腔隙性脑梗死复发或新梗死发的生风险。尤其适用于有症状的患者。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等。

2、控制基础病的药物

《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生性脑卒中防治指南(2023版)》给出了答案:

①他汀类降脂药:动脉粥样硬化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病因。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胆固醇,稳定动脉粥样斑块,减少血管炎症反应,改善血管内皮功能,减少血栓的形成,长期使用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险。代表药物阿托伐他汀、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。

② 降压药物: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,把血压控制到一个合理的水平,可减少血管病变的进展。高血压合并腔梗的患者至少要把血压控制到140/90mmHg以内,如果可以耐受,应当把血压降到130/80mmHg以下。《指南》优先推荐“普利类”、“沙坦类”或者“地平类”药物。

腔隙性脑梗死究竟要不要吃药?防治腔梗的4类核心药物

③降糖药物: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。血糖控制达标,可以减少高血糖对微血管的损害,减少血管病变, 降低血液高凝状态。代表药物有二甲双胍、SGLT-2抑制剂(如达格列净、卡格列净、恩格列净)等降糖药。

3、改善脑部微循环药物:代表药物尼莫地平、丁苯酞等等。

尼莫地平能够选择性扩张脑血管,增加大脑缺血区的血流量,减少钙超载导致的神经元损伤。

丁苯酞可以调节脑细胞的能量代谢,增加脑细胞的氧气供应,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,增加脑部血流量,抑制神经细胞凋亡,促进脑部功能恢复。用于改善急性期或慢性期的脑血流灌注,尤其适用于多发性腔梗的患者。

腔隙性脑梗死究竟要不要吃药?防治腔梗的4类核心药物

4、神经保护剂:代表药物有依达拉奉、胞磷胆碱等等

依达拉奉:能够减轻氧化应激损伤,保护神经细胞,降低细胞的损伤,抑制脑水肿和迟发性神经元死亡,从而达到减轻脑组织损伤,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。

胞磷胆碱:可以促进磷脂代谢,修复受损的脑细胞,促进神经功能恢复,改善认知功能。

腔隙性脑梗死究竟要不要吃药?防治腔梗的4类核心药物

总之,查出“腔隙性脑梗”,既不必过度恐慌,也绝不能掉以轻心。只有积极控制好“三高”、戒烟限酒、适度运动,必要时合理用药,才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。记住,遵医嘱科学应对才是关键,别让“小腔梗”变成“大麻烦”!
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脑腔梗的最好治疗方法(腔隙性脑梗死究竟要不要吃药防治腔梗的4类核心药物)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