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个人看起来好好的,怎么说进ICU就进ICU了?”、“前几天还在上班,怎么突然就透析了?”最近在门诊,听到不少家属焦急地问。
其实,这背后一个高频词就是:尿毒症。
这不是突然的事,而是长年累月被忽视的信号积累的结果。
尿毒症不是病来如山倒,而是病去如抽丝的“慢性杀手”。尤其在刚刚过去的“全民健康日”期间,肾病话题频频登上热搜,让我们更有必要把这件事讲透。
你是否觉得自己“就是尿多点、泡沫多点”,不算什么?是否认为“肾功能不好才是老年人的事”?
其实,在我这些年的坐诊经验里,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患者因为忽视高血压、糖尿病,最终发展为尿毒症,甚至连“肾功能不全”这个词第一次听说,就是在确诊那天。
尿毒症,医学上叫“终末期肾病”,是肾脏功能几乎完全丧失、体内毒素无法排出的状态。
说白了,肾脏失去了“过滤器”的作用,身体变成了一个“毒素垃圾场”。这个阶段,如果不靠透析或肾移植,就无法生存。
为什么会发展成尿毒症?答案其实并不复杂——肾病不痛、不痒、不吭声,但却在悄悄“作妖”。日常门诊中,很多人查出尿蛋白、肌酐升高,觉得没事,自己还挺精神。
但正是这种“没感觉”,最容易被忽视,最终一步步走向无法逆转的“终末期”。
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长期使用止痛药、反复泌尿道感染、肾小球肾炎,这些都是常见的“肾脏杀手”。尤其是糖尿病肾病,早期没有任何症状,但却是尿毒症的第一大病因。
据《中国肾脏病年报》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新增尿毒症患者超过13万人,其中约40%由糖尿病引起[1]。
很多人问:“尿毒症能治好吗?”医学上,尿毒症本身不可逆,但可以通过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。
西医主要通过血液透析、腹膜透析和肾移植三种方式来替代肾功能。但这只是“替代”,不是“修复”。
而在中医角度,尿毒症属“水肿”、“癃闭”等范畴,中医讲“肾为先天之本”,主藏精、主水。
中医治疗强调“扶正固本、清热解毒、活血化瘀”,常配合中药汤剂、针灸、艾灸等方法,对改善症状、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辅助作用。
但必须强调,中医不能替代透析治疗,而是作为综合治疗的补充。
尿毒症不可怕,可怕的是“拖到最后才重视”。
在我的门诊中,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,十几年前查出高血压,但一直没坚持服药,后来发现尿蛋白、肌酐升高,直到出现恶心、乏力、面色灰暗,才来就医,已进入尿毒症阶段。
如果早几年重视,控制血压、定期体检,完全可能避免这一步。
在治疗方面,血液透析每周通常需3次,每次4小时,不仅耗时,还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。肾移植虽然是理想选择,但受限于供体、术后排异风险及高昂费用,并非人人适合。
因此,最关键的还是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。
那么,我们普通人该如何预防尿毒症?首先,定期体检,关注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(肌酐、尿素氮)是关键。特别是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,要每半年查一次肾功能。
其次,饮食要清淡,避免高盐、高蛋白饮食,尤其是滥用止痛药、补品、保健品,是肾脏的大敌。
很多人误以为“多喝水就能养肾”,其实不对。水虽然重要,但不是越多越好。特别是肾功能已减退的人,盲目喝水反而会加重心脏负担。
还有人认为“泡脚、按摩能治肾病”,这是典型的误区。保健可以,但不能替代治疗。
从医多年,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你不用懂医学,但你要敬畏身体。
肾脏是沉默的器官,它不喊疼、不流血,却默默承担着排毒、调节电解质、维持血压等关键功能。一旦出问题,代价太沉重。
很多尿毒症患者并不是“倒在一场大病”,而是“淹死在一点小病”——一个小小的蛋白尿、一个不被重视的高血压,就是那根压垮骆驼的稻草。我们不能等到“肾衰竭”那天,才意识到生命的脆弱。
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,建议每年做一次体检,关注血压、血糖、尿常规。尤其是尿蛋白,一旦发现,就要高度警惕。
年轻人也别大意,长期熬夜、饮食不规律、滥用药物、过度健身补剂,都是肾脏的隐形“杀手”。
中医讲“肾主藏精,精生髓,髓通脑”,肾强,则脑清、骨健、精力足。
这不只是理论,而是早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得到印证:肾功能不良与认知下降、骨质疏松、性功能障碍密切相关[2]。所以,肾的健康,其实关乎全身的健康。
我们常说“治未病”,就是要在疾病萌芽时就干预。
不要等到“透析那天”,才想起肾的重要。真正的健康,是远离医院,而不是依赖医院。
请记住:尿毒症虽然可怕,但它不是突然降临的“灾难”,而是可防、可控的“慢性结果”。从今天起,多一点关注肾脏,少一点侥幸心理,你就离健康更近一步。
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,请点赞、评论、转发给你关心的人。让更多人了解尿毒症,防患于未然。健康,是我们共同的责任。
参考文献:
[1]中国肾脏病网络. 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(2024年版)[J]. 中华肾脏病杂志, 2024, 40(3): 161-165.
[2]陈志峰,王珊,张文彬. 终末期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[J].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, 2023, 26(4): 56-60.
[3]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. 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(2023年修订版)[S]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23.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尿毒症如何形成的?(到底什么是尿毒症怎么引起的如何治疗如何预防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