►
本文1911字 阅读4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刘女士今年42岁,是一位全职妈妈,日常生活规律,饮食也一直很注意。可一次在外聚餐时,不小心吃了几口海鲜,回家后不到半小时,她就开始全身瘙痒,脸上、手臂上起了大片红疹,还伴有喉咙不适,说话都费劲。
家人赶紧将她送到医院,经医生检查,确诊为食物过敏反应,诱因正是海鲜中的蛋白成分。医生提醒她,以后一定要特别留心饮食,避免再次误食。
那么,哪些食物最容易引起过敏?吃错之后身体会有哪些警示?又该如何安全应对?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被忽视却很常见的健康问题。
食物过敏是指身体把某些本来无害的食物成分“误认为”是敌人,从而引发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。
简单来说,就是身体“反应太激烈”。当过敏原进入体内,免疫系统会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,引发瘙痒、肿胀、喉咙紧缩、腹泻、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。
和食物中毒、乳糖不耐受不同,过敏反应来得快、反应重、风险高。有些人可能只是吃了几口虾,就迅速出现皮肤红肿;极端的情况下,还可能诱发过敏性休克,数分钟内危及生命。
国家卫健委指出,我国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,城市儿童中食物过敏患病率超过7%,成人也逐年增多。
食物过敏因人而异,但以下4类食物引发过敏反应的概率最高。
1.海鲜类
虾、蟹、贝类等是过敏反应的“重灾区”。尤其虾蟹中的肌动蛋白、原肌球蛋白等蛋白质,极易诱发免疫反应。
有研究发现,约80%的海鲜过敏者对虾蟹高度敏感,即使是少量摄入也可能引起明显症状。一些人即使不吃,只闻到蒸煮时的味道也会有反应。
2.坚果类
花生、核桃、腰果、杏仁等坚果富含蛋白质和油脂,但同时也被认为是最强过敏原之一。
儿童对花生过敏尤为常见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一项研究指出,花生过敏在儿童中的发生率可达2%-3%,一旦误食,可能出现呕吐、喉头水肿,严重时甚至呼吸衰竭。
3.牛奶及乳制品
很多人小时候喝牛奶没问题,长大后却开始拉肚子、皮肤起疹子。这可能是乳蛋白过敏,而不是单纯的乳糖不耐受。
临床上,乳制品过敏多见于婴幼儿,但也有不少成人在免疫系统变化后出现过敏反应。牛奶中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是主要的过敏原。
4.鸡蛋
尤其是蛋白部分。鸡蛋蛋白中含有卵白蛋白、溶菌酶等易致敏成分,常见过敏表现为皮疹、腹泻、咳嗽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有些人对熟鸡蛋不过敏,但吃了未煮熟的溏心蛋或蛋黄酱后却出现过敏。因为高温能破坏部分过敏原,蛋的烹饪方式也会影响过敏风险。
食物过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,从轻微的皮肤不适,到严重的全身性休克反应都有可能。以下是比较典型的几种症状:
皮肤反应:最常见,包括瘙痒、红疹、荨麻疹、面部肿胀等;
呼吸系统反应:打喷嚏、流鼻涕、喉咙发紧、喘息、哮喘发作;
消化系统反应: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腹泻、胃痛;
神经系统反应:头晕、乏力、意识模糊;
严重过敏反应:过敏性休克,表现为血压骤降、呼吸困难、意识丧失,需立即抢救。
特别提醒:过敏反应多在进食后几分钟至两小时内发生,如有明显不适,应立即就医,不可拖延。
如果误食过敏食物,出现轻度反应,可以按以下步骤处理:
立即停止进食,并记录可疑食物名称;
服用抗组胺药,如氯雷他定、扑尔敏等缓解瘙痒和红疹;
观察症状是否加重,如出现喉咙紧缩、呼吸困难、意识不清等,应迅速就医。
对于有明确食物过敏史的人群,医生常建议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(如Epipen),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可立即自救。
食物过敏无法根治,但完全可以通过管理和预防避免发作。
明确过敏原:一旦发生过敏,建议到医院做IgE过敏原检测,查找具体食物;
看清食品标签:购买加工食品要认真查看配料表,避免含有致敏成分;
用餐时主动告知:在餐馆就餐、亲友聚餐时应告知自己过敏史;
食物尝新要谨慎:从未接触过的新食物,建议少量试吃,不要空腹尝试;
接种疫苗注意成分:部分疫苗可能含有蛋类成分,有鸡蛋过敏史者接种前应咨询医生。
不是所有“吃坏肚子”都是食物中毒,也不是所有“皮肤发痒”都是蚊子咬。很多时候,是我们忽略了食物过敏这个看似小却可能致命的问题。
食物过敏不容小觑,做好预防,远离风险,才能吃得安心,活得舒心。
参考资料:
[1]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:《食物过敏防治指南》2024年版[2]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:《中国食物过敏流行病学调查》[3]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过敏反应科临床指南
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!有你在,我们会更好!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食物过敏有哪些主要表现(4类食物易引起过敏很多人不知道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