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。
市中心医院急诊室里,医生刚把CT片子放进阅片灯,整个人愣了几秒,随即脱口而出:“这不是高血压脑出血,这是‘闪电型脑膜炎’!赶紧推ICU!”
但病人已经没有反应了,瞳孔放大,血压骤降,抢救也没能挽回她的生命。23岁,没基础病,早上还能正常上班,中午开始头疼,下午三点进医院,一小时后心跳停止。
问题是没人把头疼当回事在门诊、急诊、甚至家里,太多人对“头疼”这个词已经麻木。以为是颈椎、以为是用眼过度、以为是没休息好。可有些“头疼”,从第一分钟开始就在倒计时。
《脑膜炎临床诊疗指南》指出,细菌性脑膜炎起病急、进展快,部分患者在24小时内可因颅内高压或脑疝死亡。
而所谓的“闪电型脑膜炎”,属于其中最凶险的一类,主要由脑膜炎奈瑟菌引发,感染后数小时内可能出现出血性皮疹、昏迷、休克,死亡率极高。
年轻、健康、无基础病,并不意味着“天生免疫”。脑膜炎奈瑟菌其实生活在人类鼻咽部,有些人终身携带也不会发病。
但一旦免疫功能失衡,比如睡眠不足、熬夜、暴露于密闭人群中,就有可能被自身携带的细菌反噬,造成爆发性感染。
根据《2023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统计》,脑膜炎球菌感染虽然不常见,但发病后病死率高达10%以上。真正危险的并不是病菌,而是“延迟”。
《中华神经科杂志》发现,在确诊为脑膜炎的患者中,从发病到就诊平均延误时间为14小时,而死亡病例中,90%以上在发病后6小时内就出现意识障碍。
头疼+发热+恶心,是脑膜炎最常见的早期三连症。但这三个症状也太常见了,几乎人人都经历过。当一个年轻女孩说她“有点头疼,还发烧”,连她自己都没放在心上。
真正能救命的,是对“异常”的敏感。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出了“五个要警惕”:
头疼位置固定、恶化快;体温超过39℃;伴有颈部强直或畏光;出现呕吐但无胃肠症状;短时间内意识模糊或嗜睡。
这些症状集中出现,哪怕只有两项,必须立刻就诊,不能拖。
年轻人怎么会被感染秒杀这就像你有再厚的盾,但一旦打开缺口,病毒、细菌进来的速度远远超过你防御的速度。
高强度工作、连续熬夜、情绪压力、饮食紊乱,会让免疫系统短时间内“断电”,这时身体的自我防御机制几乎为零。
《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》调查发现近80%的病例都有“连续熬夜、缺觉、饮食失调”史。危险不是从医院开始的,而是从你连续三天只睡四小时、每天吃泡面开始的。
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:疫苗。中国疾控中心明确指出,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可以通过疫苗预防,A群C群结合疫苗、ACYW135多糖疫苗已纳入儿童免疫规划。
但很多成年人小时候并未接种,长大后也从未补种。出国、进大学、参加大型活动前,很多人被要求接种疫苗,但图省事直接忽略,等到出事,才想起这一步。
有人好奇,真的有病情能发展得这么快吗?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》提到,闪电型脑膜炎的平均病程不足12小时,部分病例从发热到死亡不足6小时。
即便抢救成功,也可能留下严重后遗症,包括听力丧失、癫痫、智力下降等。关键从来不是“病有没有恶化”,而是你有没有在第一时间识别它。
结语真正的教训,不是“谁没救回来”,而是我们对身体的信任已经过了头。很多人以为年轻就等于安全,身体出点问题扛扛就过去了。
可现在的生活方式,已经远远超出了身体的承受能力。每天坐10小时、睡5小时、吃3顿外卖,还能指望免疫系统永远站岗?身体不是钢铁侠,它有时候连个警卫都请不起。
其实不是每次都要CT、抽血、住院。但关键在于你有没有那个判断力,知道哪些症状可以忍,哪些必须查。
参考文献:
[1]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. 《脑膜炎临床诊疗指南(试行)》[EB/OL]. 2020.[2]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.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诊疗进展[J]. 中华神经科杂志, 2023, 56(4): 301-306.[3]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. 2023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[EB/OL].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头痛是怎么回事头痛是怎么回事(23岁女子头疼就医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