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总做梦是什么原因(每晚做梦累到醒不是梦太多)

晚上总做梦是什么原因(每晚做梦累到醒不是梦太多)

铁晨风 2025-10-02 国内要闻 3 次浏览 0个评论
一、先拆误区:做梦不是“睡不好”,是大脑在“偷偷干活”

首先要明确:人人都会做梦,每晚都会做4-6次梦,只是大多数时候你不记得而已。做梦的“舞台”是睡眠中的“快速眼动睡眠期”(简称REM期),这个阶段通常在入睡后1-2小时开始,越到后半夜,REM期越长,梦也越清晰。

每晚做梦累到醒?不是梦太多,是你没搞懂“做梦的真相”

大脑选择在REM期做梦,其实是在“偷偷做保养”,有3个重要作用,你可别嫌弃它:

- 整理白天的“信息垃圾”:就像电脑晚上自动清理缓存,大脑会把白天接收的杂乱信息(比如刷到的新闻、听到的对话)在梦里分类、筛选,把有用的存起来,没用的删掉,避免“大脑内存不足”;

- 释放没说出口的情绪:白天不敢哭、不敢怒的情绪,会在梦里悄悄释放——比如白天受了委屈,梦里可能会“和人吵架”;担心考试,梦里可能会“在考场上奋笔疾书”,这是大脑在帮你“减压”;

- 锻炼大脑功能:梦里的场景往往很“离奇”(比如在天上飞、和古人对话),这是大脑在“灵活调用神经元”,相当于给大脑做“体操”,帮你保持思维活跃度。

简单说:正常的做梦是“大脑的健康运动”,不会让你累;让你累的是“REM期乱了”——比如REM期太频繁、太活跃,或者被频繁打断,导致梦又多又刺激,睡眠质量直线下降。

二、揪原因:梦多、累、没精神,问题出在这4个地方

想解决“做梦累”,得先找到“REM期乱了”的根源——这些原因大多藏在你的日常里,不是“大脑出了问题”,而是“生活方式打乱了睡眠节奏”。

1. 作息不规律:REM期“反弹式增多”,梦变多且刺激

很多人习惯“工作日熬夜,周末补觉”,却不知道这会让REM期“报复性反弹”:

- 工作日熬夜时,大脑会“优先保证深睡眠”,压缩REM期,相当于“欠了REM的债”;

- 周末补觉时,大脑会“疯狂补回之前欠的REM”,导致REM期变长、次数变多,梦也会比平时更生动、更刺激——比如梦里追跑、吵架,就像“大脑在加班还债”,醒来自然累。

2. 情绪“藏太多”:压力变成“刺激梦”,REM期质量差

白天的焦虑、压力、委屈,没被消化时,会“偷偷钻进梦里”,把REM期变成“情绪战场”:

- 担心工作出错,梦里可能会“反复修改方案,却总改不好”;

- 长期压抑委屈,梦里可能会“被人误解,却百口莫辩”;

这些“刺激梦”会让REM期的大脑一直处于“轻度兴奋”状态,就像“边睡觉边在脑子里演电影”,身体没得到真正休息,早上起来自然没精神。

3. 睡眠环境“太吵”:REM期频繁被打断,多梦易醒

REM期是睡眠中“比较浅”的阶段,稍微有点刺激就会被打断:

- 卧室光线太亮(比如路灯照进来),会让大脑误以为“该醒了”,导致REM期中断,醒来后可能记得梦的内容,觉得“梦多”;

- 半夜有突然的噪音(比如邻居关门、手机消息提示音),会让REM期的梦境“被强行改写”,比如把安静的梦变成“被突然惊吓的梦”,同时让你频繁醒,睡眠片段化。

4. 睡前“太折腾”:大脑兴奋,REM期“停不下来”

睡前1小时做的事,直接影响REM期的质量:

- 喝咖啡、浓茶:咖啡因会刺激大脑神经,让REM期的大脑一直“活跃”,梦变多且杂乱;

- 刷手机、看剧:短视频、刺激的剧情会让大脑接收大量信息,REM期时这些信息会“乱串”,导致梦的内容复杂,像“快进的电影”;

- 睡前剧烈运动:会让交感神经兴奋,就算睡着了,REM期也会比平时更活跃,梦变多。

三、5个实用方法:让你“做梦不累,睡醒有精神”

其实,解决“梦多累”的核心不是“不做梦”,而是“让REM期回归正常节奏”,让梦变得“温和、不刺激”。这5个方法,简单易操作,坚持2-3周就能看到变化。

1. 先把“作息钟”调准:避免REM期“反弹欠债”

作息乱是REM期紊乱的主要原因,调准作息的关键是“固定两个时间”:

- 固定起床时间:不管昨晚睡了多久,每天早上7点必须起,就算周末也不晚于8点——就算起来后再补个20分钟回笼觉,也比睡懒觉好,能避免REM期“过度反弹”;

- 固定入睡时间:晚上23点前必须上床,就算睡不着也别起来刷手机,躺着闭目养神——让大脑形成“23点就该进入睡眠模式”的条件反射,REM期会按正常节奏出现,不会扎堆。

2. 睡前“情绪清空”:减少“刺激梦”的来源

白天的情绪没消化,是梦里“追跑、吵架”的根源,睡前10分钟做“情绪整理”:

- 拿一张纸,写下“今天让我紧张、不开心的事”,比如“明天要汇报,怕出错”“和朋友吵架没和好”;

- 写完后,在每件事后面加一句“就算这样,也没关系”,比如“汇报不完美也能完成”“吵架可以明天道歉”;

- 把纸折起来放进抽屉,告诉自己“这些事已经‘放好’了,梦里不用再想了”。

这样做能帮大脑“提前处理情绪”,减少REM期的“情绪刺激”,梦会变得温和很多。

3. 优化睡眠环境:给REM期“安静的舞台”

REM期怕吵、怕亮,优化环境的3个细节:

- 光线:拉上厚窗帘,关掉所有小夜灯(如果怕黑,就用能调节亮度的小夜灯,调至最暗,且不照脸);

- 声音:用耳塞挡住外界噪音(比如邻居说话、马路声),如果习惯有声音,就听白噪音(比如雨声、海浪声),音量调至“刚能听到”;

- 温度和姿势:卧室温度保持在18-22℃,睡前检查被子,别压在胸口(避免梦里“被掐住”的窒息感),尽量侧睡,减少对身体的压迫。

4. 睡前1小时“慢下来”:不让大脑“带着兴奋入睡”

睡前太兴奋,REM期会“停不下来”,这1小时要做“低刺激活动”:

- 别碰刺激物:不喝咖啡、浓茶、酒精,不吃辛辣、油腻食物,这些会让大脑或肠胃兴奋;

- 别做费脑事:不刷手机、不看剧、不聊复杂的话题,改成看几页轻松的散文、听舒缓的音乐、拼10分钟拼图;

- 做5分钟放松训练:比如“478呼吸法”(吸4秒、憋7秒、呼8秒),或“渐进式肌肉放松”(从脚趾到额头,逐个部位收缩再放松),帮大脑和身体进入“松弛状态”。

5. 必要时“借力”:长期严重,医生能帮你调整

如果梦多、累的情况持续3个月以上,甚至影响工作(比如白天注意力不集中、频繁走神),别硬扛,可以找睡眠科医生:

- 医生可能会通过“睡眠监测”,看看你的REM期是否紊乱;

- 严重时,可能会开短效助眠药(比如唑吡坦),帮你调整REM期的节奏,减少多梦和易醒;

- 如果伴有明显焦虑,可能会建议做几次心理咨询,从根上缓解情绪压力。

记住:这不是“治做梦”,是“帮REM期回归正常”,不用怕依赖,通常短期用就能见效。

总结要点

1. 人人都会做梦,每晚4-6次,REM期是做梦的舞台,正常做梦是大脑的“整理和减压”,不会让人累;

2. 梦多、累、没精神,根源是REM期紊乱,比如作息乱导致REM反弹、情绪压力大导致梦刺激、环境差干扰REM;

3. 解决关键是“让REM期回归正常”:固定作息避免REM反弹、睡前情绪清空减少刺激梦、优化环境给REM安静舞台、睡前1小时慢下来不兴奋;

4. 长期严重影响生活时,及时找睡眠科医生,通过监测或短效药调整,不用硬扛;

5. 核心心态:别排斥做梦,要学会“让梦变得温和”,只要REM期规律,做梦也能睡醒有精神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晚上总做梦是什么原因(每晚做梦累到醒不是梦太多)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3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