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的运用不仅在于药材配伍,更在于煎煮与服用的方法是否正确,这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。在日常自煎服药过程中,很多朋友会对如何煎药、如何送服散剂产生疑问——比如一剂药为什么要煎两次,又能否用茶水送药。这些细节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不少科学原理和传统智慧。宽街专家为大家讲解中药煎服的关键要点。
一剂中药为何要煎两次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时昕表示,一剂中药通常需要煎煮两次,目的在于充分且均衡地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,从而确保疗效。除非医生有特殊嘱咐——例如某些治疗感冒的发散类药物只需煎一次——大多数情况都建议遵循“一煎二煎,合并药液”的原则。中药多来源于植物的根、茎、叶、花、果实,或动物、矿物类物质,其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各有差异。第一次煎煮(头煎)主要目的是快速溶解并提取药材中易于溶出的成分,如苷类、多糖等,但此时仍有大量成分未被完全提取。经过头煎后,药材细胞壁因受热和吸水膨胀而破裂,使热水在第二次煎煮时更易渗透至药材内部,从而将不易溶出的成分(如某些生物碱、鞣质等)进一步提取出来。将两次煎煮所得的药液混合后,所有药材的有效成分能够相对充分且均衡地溶解,从而确保药方的整体疗效,也更符合配伍的初衷。
正确的煎药方法包括几个步骤:首先将药材用冷水浸泡30~60分钟,水量需漫过药面;然后进行第一次煎煮,大火煮沸后转为文火(小火)保持微沸,再煎20~30分钟,滤出药液;接着进行第二次煎煮,向药渣中加入温水(水量可略少于第一次),同样大火煮开后转文火煎15~20分钟,再次滤出药液;最后将两次煎得的药液混合并搅拌均匀。
除常规煎煮要求外,一些特殊药物需特别处理。例如,矿物类、贝壳类药物(如石膏、牡蛎等)质地坚硬,需先单独煎煮30分钟以上,再加入其他药物共煎;含有挥发油或气味芳香的药物(如薄荷、砂仁等)应在其他药物快煎好时再放入,煎5~10分钟即可,以防止有效成分挥发;粉末类或带有绒毛的药物(如蒲黄、旋覆花等)则需用纱布包好再煎,以避免药液浑浊或刺激咽喉。
散剂能用茶送服吗
在服药方法方面,散剂是否能用茶水送服也是一个常见问题。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王莉介绍,一般情况下,并不建议用茶水送服散剂或其他中药。
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(单宁酸)、咖啡因和茶碱等成分,其中鞣酸易与中药里的生物碱(如麻黄碱、黄连素等)、苷类(如人参皂苷、苦杏仁苷等)发生反应,形成不溶性沉淀,这不仅阻碍人体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,导致药效下降,还可能刺激胃肠道。咖啡因和茶碱会兴奋中枢神经,加快心率、扩张血管,若服用的是安神镇静、助眠或治疗心悸、心慌的药物,茶叶的兴奋作用会抵消甚至对抗药物疗效。此外,茶叶的收敛特性可能影响助消化类散剂的药效发挥,其性味苦寒、清火利尿的作用也可能削弱辛温解表类药物或温补类药物的功效。
在特殊情况下,某些方剂可能明确要求“茶调”或“清茶送服”,例如经典方“川芎茶调散”,用于治疗外感风邪所致头痛。此时使用清茶(淡绿茶)送服,可发挥其苦寒清降的特性,既能制约风药(如川芎、羌活等)的升散太过,又能协同清利头目,增强疗效。
需特别提醒的是,无论服用何种药物,最安全稳妥的送服方式仍是温开水。其性质平和,不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或干扰药性。在服用中药期间,最好避免饮用浓茶。
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不少人由于在家自己熬制中药耗时久,难度大,有时还因为操作不当造成药效降低等原因而不愿自己煎煮中药。相对来说,代煎中药为电脑控制智能煎药标准化操作,同时可以根据饮片特性提供不同煎药方式;整个煎煮和罐装过程是在封闭状态下完成,保证药液无菌卫生;冷藏保存时间长。对于生活节奏快、没有时间自煎中药的患者,代煎中药能保证及时用药,避免因无暇煎药而漏服,是个省时省力的好选择。
药师特别提醒,关于代煎药液的服用,有如下注意事项。1. 代煎药如何服用?
如医生无特殊要求,按照处方要求的次数和剂量服用即可。通常为每日2次,每次1袋。具体还请注意以下两点:
(1)服药前需将药液充分热透,再放至温热状态服用。
(2)服用时请将药液摇匀。
2. 代煎药如何保存?
代煎药液为密闭压力容器煎煮后真空封装而成,建议取回代煎药后冷藏保存。
3. 代煎药有时会出现沉淀,还能不能喝?
有些中药成分易溶于热水难溶于冷水,故代煎药液放凉后会析出固体沉淀,加热摇匀后消失,属于正常现象。如发现药袋变鼓,药液颜色改变,不可继续服用。
4. 为何代煎药液好像没有在家自煎药浓?
饮片调配好后会装进无纺布袋中,再放入煎药机煎煮。无纺布袋起到了过滤淀粉、树脂和饮片碎屑等不溶性成分的作用,药汁没有大量残渣,色泽会相对较淡。
药学门诊如对用药有疑问,可预约药学门诊进行咨询。
编辑:宣传处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煎中药几次最好(中药这样煎才不浪费煎几次煎多久一次说清正确打开方式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