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来源:珠海市卫生健康局】
张阿姨(化名)最近愁坏了——体温总在 38℃以上徘徊,吃了退烧药就降点,停药又烧起来,前前后后折腾快3周了。去医院查了血、做了B超,连胸片都拍了,医生却始终没找到 “病根”。“不是说发烧大多是感染吗?怎么消炎针也不管用啊?” 张阿姨的疑问,其实很多人都遇到过。
生活里,我们总觉得“发烧了就吃退烧药、发炎了就用消炎药”,可有些时候,发热和炎症就像藏在暗处的“小偷”,常规检查根本抓不到它的踪迹。这时候,核医学科里的PET/CT,就成了能揪出“元凶”的“神探”。
为啥有些发烧/炎症
常规检查找不到原因?
不是医生不用心,也不是检查没做全,而是这些“麻烦的发热炎症”,背后的原因实在太复杂了。
●病因复杂:可能是血管移植物感染、深部骨髓炎等特殊感染,不是普通感冒、肺炎;
●免疫作祟:也可能是身体自己“攻击”自己的免疫性疾病(如血管炎);
●肿瘤信号:甚至可能是肿瘤在早期悄悄“搞鬼”。
就像张阿姨那样,体温超38.3℃持续3周以上,做了基础检查(血常规、B超、胸片等)还是没头绪,医生通常会把这种情况叫做 “不明原因发热”或“不明原因炎症”。
这类问题就像在玩“捉迷藏”。常规检查更擅长看“身体结构有没有变化”,比如有没有长肿块、器官形状正不正常。可很多时候,发热或炎症的“病根”在早期,只是细胞的功能出了问题,身体结构还没明显改变,就像“小偷”躲在暗处没露身影,常规检查自然“抓不到”它们了。
PET/CT怎么当 “追凶神探”?
关键靠这位“小向导”!
PET/CT能“破案”,全靠一个叫“¹⁸F-FDG”的“小向导”——你可以把它理解成“带了信号器的葡萄糖”。
癌细胞、感染或发炎的细胞代谢旺盛,会疯狂吸收这种“带了信号器的葡萄糖”。PET/CT扫描时,这些病灶会变成“亮点”,精准暴露位置。比如:脊柱深处的小感染、早期肿瘤,普通检查看不到,PET/CT 却能一眼锁定。在图像上变成一个个清晰的“亮点”——相当于直接给“元凶”贴上了“标签”,让它再也藏不住。
张阿姨的故事后续:在医生建议下做了PET/CT后,图像清晰地显示她脊柱附近有一个异常“亮点”!进一步针对性检查确诊是脊柱深部的炎症。原来,之前的消炎药没用到“点子上”,调整治疗方案精准打击后,张阿姨的体温很快就稳定了。
这些情况别犹豫,试试PET/CT
不是所有发烧都要找PET/CT,但遇到下面这些“卡壳”的情况,它可能就是帮你破局的关键:
发热反反复复、找不到原因
就像张阿姨那样,体温反复超38℃,持续两三周,查了血、B超、胸片还是没结果,不用再反复做无效检查,PET/CT 一次全身扫描,能把感染、炎症、肿瘤这些可能都排查一遍。
怀疑感染却找不到位置
比如有人做了心脏瓣膜手术、装了起搏器后总发烧,担心是手术部位感染,可B超看不到;或是总喊骨头疼,怀疑骨髓炎,普通检查也查不明白——PET/CT能精准找到感染的“藏身地”,连艾滋病患者容易得的特殊感染、肺外的结核,都逃不过它的 “眼睛”。
炎症老不好,不知道哪儿出问题
有的人总觉得浑身疼、没力气,炎症指标高,却不是细菌感染,可能是血管炎、肌炎这类免疫性疾病。PET/CT能清楚看到炎症累及了哪些器官、程度有多重,医生据此调药,效果会好很多。
做PET/CT
对我们有啥实实在在的好处?
●早发现、早安心:尽快揪出“真凶”,避免耽误治疗,大大减轻“不知病因”的焦虑和煎熬。
●少遭罪、效率高:一次扫描即可获得全身(通常从头到大腿)的代谢和解剖信息,相比反复做多种检查或盲目治疗,省时省力。
●少走弯路、精准治疗:为医生提供清晰的“敌情地图”(病灶位置、范围、活性),制定治疗方案(如手术、穿刺活检、用药)时更有把握,避免无效治疗。
●辐射安全可控:很多人担心辐射。一次PET/CT检查的总辐射剂量大约相当于一次腹部或盆腔增强CT的剂量(约10-20 mSv)。且使用的放射性药物(¹⁸F-FDG)代谢快,半衰期仅约110分钟,多喝水多排尿能加速排出。医生会严格把控检查的必要性,将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。
神探虽强,也要合理使用
PET/CT虽然功能强大,也要合理使用,并非所有发烧都要使用。如果常规检查无果,别硬扛,及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它来“助攻”。早一天锁定“真凶”,就能早一天精准治疗,拥抱健康!
来源: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
声明: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邮箱地址:jpbl@jp.jiupainews.com
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,本文标题:《反反复复发烧,是怎么回事?(反复发烧查不出原因PETCT帮您揪出隐形元凶)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